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犹如一场及时雨,针对当前的新型消费领域,提出了四个方面共15项精准政策举措。这是一次着力补齐新型消费短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积极行动,更是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的坚定部署。在此背景下,记者采访了多位业界专家,对文件进行深入解读。
新消费模式弥补传统消费不足,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据数据显示,消费在近年来已经连续6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贡献率达到了惊人的57.8%。尽管今年新冠疫情给消费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引领新型消费迅速扩容。线上消费的逆势增长,不仅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更是推动了经济稳步复苏。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在谈及今年成功应对疫情冲击并实现经济增速由负转正时,特别提到了新业态、新模式支撑的新型消费的蓬勃发展。他认为,这次疫情虽然带来了冲击,但也带来了机遇,给基于网络非接触式的新型消费、新型服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展空间。
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此次《意见》的发布,用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发展,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并抓住了适应当前新发展格局的要点。他认为,疫情期间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正在构建全方位的数字化生存方式。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李鸣涛指出,新型消费模式迅速弥补了线下传统商业服务场所的不足,成为城乡百姓满足日常生活消费的主要方式。电商的补位作用也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则强调了电子商务在应对疫情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电商不仅是补位,更是抢位。疫情期间,电商的无接触式消费模式得到了飞速发展。实体经济上网成为趋势,新零售模式也在发生转变。
新型消费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足带来的服务供给短板、数字化应用设施普及不足等。对此,《意见》提出了多项针对性措施,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专家们普遍认为,《意见》的落实将有利于解决新型消费发展中的问题,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
姜奇平还指出,未来新型消费发展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推广电子商务。直播视频等新型营销方式也需要从增量发展为提质,确保网红品牌的持续发展。实体企业转型步伐也需要加速,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中小微企业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意见》为新消费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支撑。我们期待在政策的引导下,新业态新模式能够蓬勃发展,为我国的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针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表达了深入见解。他们认为,打通堵点、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是该格局的关键所在。对此,创造新业态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刘云中主任指出,这种新业态的创造不仅是硬件类物流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智能化交易系统的建设,更包括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努力。这些努力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大国内经济规模,形成有利于新发展格局的态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新型消费迅速崛起,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为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对满足居民生活需求、释放国内消费潜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李鸣涛表示,《意见》的发布无疑为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城乡百姓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同时保障消费权益。
专家们还指出,新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引导供给侧打造数字化的柔性供应链和服务链,促进转型升级,培育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新动力。这也将带动全球产品和服务资源的有效协同,促进国际循环的互补发展。
《意见》中提到的建设辐射带动性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也得到了专家们的关注。刘云中表示,虽然新业态新模式减少了有形商场等空间上的消费量,但从人口集聚角度看,大中城市的消费需求并未减少。在一些中心城市集中布局新型消费的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和总部基地是提高供给效率的重要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新型消费必然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李鸣涛强调,中小城市、区域性的消费中心等是发展新消费潜力最大的区域,增量市场属性也最为明显。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的梯队建设,建设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是让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受数字经济红利的关键。
专家们认为,要打造“发展新业态服务新型消费”的常态化机制,不仅要推动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还要加强区域消费中心的建设,形成有利于新发展格局的态势,从而让不同地域和人群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