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雾霾演变成生态事件 提高油品成矛头所向

在中国的生态环境中,"雾霾"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环境名词演变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生态事件。关于雾霾的源头,人们热议纷纷,其中车用油品质量的问题被频繁提及。真的只是油品问题吗?

机动车排放并非是雾霾的唯一罪魁祸首。从雾霾的成分来看,PM2.5是重要因子,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这些,落后的重污染工业布局、巨大的煤炭消耗以及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都是造成雾霾的深层原因。尤其是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的近70%,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反映了粗放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在中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由于工业污染排放大、机动车保有量激增,PM2.5污染尤为严重。以首都北京为例,尽管实施了严格的“京V”标准,油品质量全国领先,硫含量全国最低,但雾霾问题依然严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复杂,包括气象条件、沙尘区域输送、工业污染物排放等多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机动车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来源。PM2.5的来源多元化,包括区域传输贡献、本地污染排放贡献等。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在本地污染贡献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都是主要来源。

那么,油品质量是否是机动车排放的“元凶”呢?实际上,撇除其他因素,单纯从机动车污染排放来看,油品质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机动车排放是“车—油—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北京实施的高标准油品政策虽然有助于减少污染,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排放问题。因为即使油品质量再好,如果发动机技术落后、道路拥堵导致车辆长时间怠速,都无法充分发挥油品质量的优势。

雾霾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工业布局、能源结构、机动车排放等。而油品质量虽然是其中的一环,但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要想真正解决雾霾问题,需要全方位、多领域的协同努力。中国的油品质量与升级进程观察

放眼全国,油品标准的实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景象。北京已经迈出了坚定的步伐,采用了“京Ⅴ标准”汽柴油,其硫含量低于10ppm,显示出中国在油品质量提升方面的决心。上海、珠三角、江苏等地也紧跟其后,实施了更为严格的“国Ⅳ标准”。令人遗憾的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油品仍然停留在“国Ⅲ标准”,其硫含量低于150ppm。与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油品标准虽然已有显著进步,但在全球范围内仍有一定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油品质量升级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更快。过去,发达国家的汽油无铅化进程耗时约20年,而中国仅用了7年便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成就无疑彰显了中国在环保领域的决心与努力。

尽管有这样的进步,公众对于油品质量的期待和对油品质量的新规定都在不断催促石油企业加快步伐。中国油品升级慢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一个关键问题是“车油标准不同步”。机动车尾气防治涉及到两套标准,分别是“油品标准”和“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这两套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脱节,导致有达标车却没有达标油,或者有达标油却没有达标车的现象。在发达国家,油品的升级总是先于汽车标准的提升。然而在中国,减排的任务主要由环保部门负责,而油品的升级换代却并非他们的职责。这导致即使机动车排放标准得到提升,如果没有相应标准的油品供应,环保部门也无能为力。

中国油品质量升级的主要挑战在于降低汽柴油中过高的硫含量。但面临的挑战包括:能够获取的原油质量日益下降,不同地区炼厂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以及降低硫含量的成本过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自产原油不足,新开发的原油大多重质高酸,进口原油比例已接近60%,而且进口原油中的高硫重质原油比重越来越大。

降低汽柴油含硫量的主流方法是“加氢脱硫”,但这会导致汽油辛烷值降低,使汽油的抗爆性减弱,可能缩短机动车的使用寿命。提高辛烷值的办法则是加入芳烃,但这将大大增加成本。目前,沿海大型炼厂基本具备生产国Ⅳ、国Ⅴ汽油的能力,但内陆地区的一些炼厂设备老旧,升级缓慢。

问题的核心仍然是价格。中国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到位是阻碍油品升级的主要原因。北京虽然已经开始置换京Ⅴ汽柴油标准,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炼厂的出厂价以及成品油市场的批发和零售价仍然执行国Ⅳ标准。油品质量升级所需的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而中国石油企业难以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油企缺乏升级动力。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机动车排放量大的问题,需要汽车生产部门、道路管理部门与石油企业三方协同合作、同步升级。也可以考虑在交通燃料结构上做出调整,比如更多使用清洁的天然气作原料,大力发展LNG汽车加注等业务。

回望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我们有“治水”的传统智慧。面对现今的油品升级挑战,我们同样需要集思广益、协同合作,共同为创造一个更绿色、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雾霾:工业社会的挑战与治理之路

雾霾已成为工业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它不仅考验着的治理能力,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经济文化及观念体系的转变。环境治理的道路漫长而艰巨,减少机动车排放固然重要,但治霾的根本之道在于转变中国当前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减少工业污染排放。

正如《洛杉矶雾霾启示录》的作者雅各布斯所言,治理雾霾是一个充满阻力的长期过程。这些阻力可能来自于汽车公司、石油公司、部门以及立法者。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真正推动环保事业前行的,是那些平凡的民众。没有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我们今天或许仍会生活在雾霾的笼罩之下。

美国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面对雾霾问题,我们不能仅依赖短期的措施和表面的改变,更需要深入社会各层面,从源头治理,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模式。这需要的有力引导与坚决行动,企业的积极响应和科技创新,更需要广大市民的参与和共识。

雾霾问题呼唤全民参与,共同营造绿色生活。每一个微小的努力,都将汇成巨大的力量。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守护蓝天,守护家园。这不仅是对我们自己负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在这场治理雾霾的战斗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共创一个清洁、美好的环境。更多相关新闻,请阅读财新网及其他权威媒体。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