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经济半小时》聚焦白菜滞销现象,揭示背后的经济困境。从山东、安徽到辽宁、新疆,白菜价格暴跌,农民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半小时》特别报道——白菜滞销之后
随着当地和各方的努力,土豆滞销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形势依然严峻。而在山东、安徽、辽宁、新疆等地又传来了白菜滞销的噩耗。曾经价格高昂的白菜,如今价格跌到一毛多,让农民们苦不堪言。立冬将至,天气渐冷,大白菜的价格也是一天一个价地往下跌。
山东枣庄的大桥蔬菜批发市场,作为鲁南苏北最大的蔬菜市场,本应是最繁忙的时候,但现在市场内却一片萧条。记者采访发现,已经8点多了,偌大的市场里,只有两家摊子上堆着一些白菜。种植户王家英告诉记者,没人来收,他们都愁得不行。
大桥蔬菜种植基地是有着几十年种植史的老牌基地,而大桥蔬菜批发市场则是这个种植环境中的山东南部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市场,今年入冬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萧条。市场经理王清军告诉记者,去年这里车水马龙,今年却无人问津。
唯一还在收菜的收购商王清华告诉记者,现在卖菜都是净菜,扒掉外层烂叶之后才能装箱。由于竞争激烈,北方各省及湖南湖北的白菜都在这段时间集中上市,批发价低至每斤0.2元。他们只能将菜运到更远的广州销售,但价格依然不理想。王清华算了笔账:运到广州的运费、摊费、包装费加起来,成本就达到了每斤五毛多,而售价却远远无法覆盖这些成本。
当地的白菜种植户们更是苦不堪言。记者在白菜地走访时,发现已经到了收获季节,却很难找到收割白菜的工人。种植户李淑慧告诉记者,她们常去市场转悠寻找买家,因为菜不好卖。去年一亩地能赚四千五百元,现在一亩地却只能卖千把块钱。
峄城区的大白菜种植面积有三万五千多亩,基本都是以李淑慧这样的散户为主。他们没法自己跑销路,只能通过大桥蔬菜市场进行销售。一旦市场的销售链条断掉,他们就只能望田兴叹。市场经理王清军也深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们组织了团队去广州等地寻找销路,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这场白菜滞销的危机已经不仅仅是农民们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解决这个问题中来,帮助农民们度过这个难关。《经济半小时》特别报道:白菜滞销背后的挑战与机遇
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的农田里,一片繁忙却带着丝丝焦虑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这里是山东省的蔬菜种植重镇,拥有悠久的白菜种植历史和技术成熟的产业链。近日来,这里的白菜市场却陷入了一片萧条。当地农业局蔬菜站的站长闫英向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原因。种植户们缺乏市场导向,盲目种植,无法根据市场价格变化调节生产。与此他们也面临着销售渠道的困境,缺乏有效的市场指导使他们无法了解下一年的种植方向。
尽管农户们渴望知道如何根据市场调整种植结构,以获取更高的收益,但他们苦于缺乏相关指导信息。他们害怕冒险,只能沿袭老路种植。当全国白菜产量过剩时,这条老路反而成了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当地农业局认为,调节产量和扩展更多的销售渠道是必要的解决策略。其中,建立农超对接、寻找老客户都是有效的手段。站长闫英特别提到了这两种方式,希望能为农户们带来新的希望。
三万亩白菜的命运维系在一个市场之上,市场经理王清年也深感压力。他与他的团队,为了销售这些蔬菜,长途跋涉至广州。现实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每斤白菜的收购价仅为0.23元,而运输至广州后的销售价格也不过五毛。这一趟行程,亏损在所难免。
这并不是个案。今年四月,这片土地上的卷心菜也曾遭遇价格暴跌。农户们并未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种植面积,导致白菜产量与收割季节与去年无异,却遭遇了全国白菜集中上市的压力,销售变得异常艰难。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的农业局蔬菜站站长闫英指出,农户们种植存在盲目性,无法根据市场价格波动做出调整。农户们也有自己的无奈:他们渴望知道下一年种植什么能赚钱,但缺乏相关指导,只能按照传统方式继续种植。
当全国白菜产量过剩时,这条传统销售路径成为了制约因素,导致上亿斤白菜只能等待两户收购商的尴尬局面。农业局认为,应该在调整产量的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
与此北京蔬菜价格的大幅下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记者在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发现,许多蔬菜经销商都表示今年的蔬菜批发价格较往年低了许多。以白菜为例,今年的价格较同期下降了约80%。北京市场上的其他蔬菜品种价格也普遍下降。这使得许多经销商保本困难,纷纷转向周边地区收购蔬菜。
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各地蔬菜销量大减,菜农苦不堪言。今年大白菜的产量大幅增长,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滞销的情况。尽管部分市场采取了免收入场费的优惠政策,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蔬菜低价滞销的问题。在大连等地,秋菜集中上市的季节里,菜农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白菜的收购价极低且销售困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农业部门及市场应积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同时更多的销售渠道和方式。建立农超对接、寻找老客户也是解决当前困境的有效途径。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农户度过难关,保障蔬菜市场的稳定供应。杨贵昌是大连市金州区的菜农,此刻他正面对着一片绿油油的白菜地,眉头紧锁。今年他种了二十六亩白菜,但至今只卖出了五亩多。他向记者感慨,去年这个时候,收白菜的商贩早已在地头上等着,而今年却连个人影都难见。
大连市金州区华家屯镇的菜农杨贵昌无奈地说:“白菜无人问津,价格跌至一毛三分钱一斤也无人收购,今年真的是无人问津。”他怎么也想不到,去年那些抢收的白菜如今却连一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看着天气越来越冷,他只能让儿子开车将白菜拉到城里去卖,一次就要拉几千斤,对于剩下的二十几万斤白菜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
这一奇怪现象的背后,是一场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去年,由于韩国泡菜危机的传言炒作,白菜价格一度飙升到历史高位,让许多菜农大赚一笔。于是,今年他们纷纷扩种,却没想到带来了价格的暴跌。
沙学诗是金州区的另一名菜农,去年每斤接近一块的收购价让他的两亩白菜赚了近一万块。尝到了甜头的他,今年又租了8亩地种植白菜。然而现在他却说:“增产了却收入减少,还赶不上去年两亩地的收入。”
面对这样的局面,不仅菜农们愁云满面,菜贩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大连地区的菜贩鄢繁忠告诉记者:“去年一车菜两天就能卖完,今年可能得十天,甚至还得赔钱。”他已经准备收手不干了。
蔬菜降价难卖的现象并非个别现象。在浙江苍南的蔬菜基地,合作社的章经理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是本地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蔬菜的供过于求让他们倍感压力。农户们也说,蔬菜只值几毛钱,批发价只有四、五毛钱一斤,销量还不大。
新疆兵团农七师127团的20多户冬菜种植户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今年虽然丰收,但白菜却无人问津。职工郑磊说:“往年这个时候早就有人掏钱收购白菜了,今年却无人问津。”邢文英告诉记者:“我们在这里卖三天了,一天只能卖一百多颗白菜。”看着满地的大白菜,他们愁得不行。
为了寻找销路,农七师127团2连党支部想尽办法帮助农户渡过难关。然而连队长李玉海也表示:“我们正在努力联系销售渠道,但问题依然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有效的产销对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已经波及到了多个地区,多种蔬菜都出现了滞销的情况。价格的大起大落让农民和经销商都受到了伤害。对此,专家表示这一轮波动有些异常。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有效的产销对接机制来稳定农产品价格并确保农民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菜贱伤农的情况再次发生。作为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李国祥,近日针对农产品市场情况分享了其深入见解。针对近期农产品价格的回落,他认为这得益于今年整体有利的农业气候条件,干旱和冷冻等极端天气并未对农业生产造成显著影响,使得农业增产成为可能。他同时指出,这种增产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增收,这构成了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一大矛盾。
李国祥指出,农产品价格的过山车式波动,除了受天气和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外,更深层的原因是生产和营销方式的落后。农产品滞销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区,尤其是大规模集中产区尤为严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消费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区域,导致产区与销区之间的割裂问题愈发显著。传统的沟通方式和干预方式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在此背景下,李研究员认为,从全局看,我国蔬菜生产能力并不过剩,关键在于结构性的不合理。农民在面临现代市场经济的大市场时,缺乏有效的产销对接机制。农民的生产方式依然停留在一家一户闯市场或盲目跟风生产的状态。对此,他建议构建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事先与农民确定合同和订单,明确生产需求,让农民专注于生产环节,而市场分析预测工作则由专门的农产品流通组织负责。部门可以在主销区加大储备力度,通过补贴或委托商户进行储备,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区域增加对新鲜蔬菜等农产品的储备,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元旦和春节期间的消费需求激增。
观察近期的农产品市场情况,风调雨顺的种植环境使得各地农民获得丰收,但部分产品却出现滞销现象。一些人将原因归结为蔬菜生产的“大小年”或种植面积的扩大导致的产量过剩。我们也看到网络上众多爱心网友积极呼吁购买蔬菜,并得到了广泛响应,促使有关部门介入帮助销售。比如最近宁夏百万斤滞销菜在一日内售罄的消息。部门也已经采取行动,如启动滞销救助机制,采取网上对接、农超对接等方式解决销路问题。这表明产量增加只是滞销的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产销信息的不对称和流通环节的不畅通。农民的小生产与全国大市场之间的信息脱节问题亟待解决。长远来看,部门应指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信息沟通,并加大物流畅通建设力度,以彻底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矛盾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