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免费午餐”基金资助的大部分学校都在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覆盖范围内,已经获得了国家的3元补助。肖隆君表示,如果当地能够充分利用这3元补助用于正餐,那么“免费午餐”基金将重点帮助那些没有获得财政补助的学前班、厨师、老师,并补充相关配套资金。
关于在调配慈善资源中的角色问题,目前有多家全国性基金会和民间公益组织联合开展“免费午餐”项目。除了邓飞发起的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之外,还有其他多个项目也在进行中。民间草根慈善组织具有结构简单、流程清晰、财务透明、做事细致的特点。
民间草根慈善组织在筹资能力和固定善款来源方面存在不足。在“免费午餐”基金的年度账本中,筹资费用、项目执行成本、管理费用等开支总计超过全部善款支出的10%。肖隆君解释说,这些费用主要用于遥远的山区学校的资助、人力成本的投入以及筹资成本的产生。
业内人士认为,这反映了民间公益组织的短板。如果地方能够承担这些费用,以购买民间公益组织服务的形式进行合作,双方都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等地也在开展以“免费午餐”为主要形式的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强调就地建食堂、建厨房、招厨师,通过购买当地食材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
关于“国家版免费午餐计划”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表示,各地情况不同,需要深入调研、科学设计、规范操作、严密监督。落实“免费午餐”计划需要以外的企业、NGO、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应该主要扮演资金提供者、营养标准制定者、食品安全和营养达标情况监督者的角色。
很多公益界人士认为,“免费午餐”计划不同于以往的公益活动,规模大、耗资多且对制度构建有极高要求。在公益活动中,民间组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以民间力量为杠杆,找到行政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结合点。也需要联手NGO搭建慈善信息供需平台,共同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一直关注“免费午餐”这种民间公益组织发起的慈善项目与之间的关系,期待未来双方能够更紧密地合作,共同为社会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在我们国家慈善事业的进程中,一个具有突破性的行动正在悄然展开。这一行动名为“善行凉山”,由民政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四川省、全国妇联、全国工商联共同指导,联合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超过20家的国家级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共同发起。这一行动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特别是在常态下,如何引导慈善组织开展慈善项目,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这一行动,徐建中向本报记者阐述了他的观点。长期以来,我国的慈善救助一直采取举国体制,在应对大灾大难时,凭借巨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和统一的调配系统,展现出非常有效的救援效果。在日常的慈善需求对接上,拥有背景、巨大慈善资源的中字头社会组织却往往难以与实际的慈善需求相匹配。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一项调研显示,“善行凉山”行动启动之前,已有众多公益慈善组织和企业进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发和实施了多个慈善项目。但由于缺乏有效监测和信息沟通渠道,凉山州仍有许多偏远山区和特殊困难人群急需救助。
徐建中强调,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了基础建设上,而对于满足困难民众需求的、有针对性的、细腻的、小的慈善项目仍然缺乏。如果能够动员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公益慈善社会组织参与,将会产生更加人性化、灵活的服务。
在“善行凉山”行动启动的那天,凉山州各县市初步收集了360个亟待关注的公益慈善项目,并予以公布。这些项目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份菜单,各大公益慈善社会组织可以像点菜一样,选择自己擅长的慈善项目。比如扶贫基金会可以选择帮困类、产业扶贫类项目,中华红丝带基金会则可以选择防艾类项目,各展所长。
值得注意的是,凉山州特意成立了善行凉山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其办公室设在州民政局。徐建中表示,在这一行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少草根民间组织刚刚起步,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在引导和推动这些组织发展的更要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将慈善资源精准地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公益慈善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善行凉山”行动不仅是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一次大胆尝试,更是对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模式的一次。我们期待这一行动能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