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餐具消毒行业的危机及其背后的多重问题
近日,消毒餐具频频被曝出卫生问题,引发公众对餐具消毒行业的质疑与担忧。面对这一行业危机,许多市民开始质疑相关部门是否有所作为,行业协会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餐具消毒行业的现状呢?让我们深入了解。
行业准入门槛过低成为一大问题。许多黑作坊以低价竞争,压低了正规企业的生存空间。郑州市餐具消毒行业协会会长朱保林透露,正规餐具消毒企业的成立需要至少百万资金,而一些黑作坊仅需十几万元便能启动。这种低门槛导致一些无证企业进入市场,甚至在没有消毒设备的情况下运营,将清洗过的餐具简单晒干就流向市场。
去年,郑州第一家餐具消毒公司“康源”因无法抵挡黑作坊的低成本竞争而关门。朱保林表示,这种情况在行业内部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有证企业为了生存而开始偷工减料,导致整个行业的不规范操作。
接下来,监管缺位成为制约餐具消毒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市民质疑,为何问题频发的七彩源餐具消毒公司能够顺利通过审批?对此,郑州某餐具消毒公司的负责人杨先生透露,过去餐具消毒公司的监管归属卫生部门,而现在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三部门均有监管责任,但却都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杨先生还指出,由于工商部门在核发营业执照时不检查卫生是否过关,使得餐具消毒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失去了有效的监管。这导致有证企业和无证企业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整个行业陷入一种“随意状态”。
卫生监管部门在面临违法企业时,因无处罚权而难以点中其“死穴”。即便产品检验不合格,最高罚款仅5000元,违法成本较低。在对餐具消毒企业监督时,相关规范并未明确要求通报给工商部门,导致监管存在漏洞。
作为餐具消毒的渠道终端——饭店,也是监管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实中,饭店在选择消毒餐具时更看重价格,极少有饭店会索要餐具批次检测报告。这种现状使得一些违规企业得以混迹市场,甚至出现了包装膜上公司地址虚假的情况。
面对这些问题,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处的齐处长回应称,餐饮单位在使用集中消毒餐具时,需要查看相关企业的营业执照和检验报告。目前餐具消毒企业每年仅提供一次检测报告,并不能保证每批次都进行检测。对于一些企业的消毒餐具没有标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问题,严格来说是不合规的。
餐具消毒行业正面临一场危机,其背后暴露出的是行业门槛低、监管缺位、行业自律不足以及违法成本低等多重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行业自律,同时也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选择有信誉的餐具消毒企业。深陷困境的餐具消毒行业:监管缺失、自律失效与公众担忧
曾几何时,餐具消毒行业为市民带来了便利与安心。频繁出现的问题令这个行业的公信力陷入危机。面对此景,不禁让人质疑:协会的引领作用何在?监管部门是否尽到了责任?
朱保林,郑州市餐具消毒行业协会的会长,坦言该行业的现状。目前,该协会主要凭借个人关系在会员内部进行监督指导,缺乏普遍的监督权和处罚权。尽管多次向市提出申请,希望能拥有部分监管权或在企业成立时参与指导,但一直未能得到许可。
参加协会并不收费,各项支出均由理事单位自掏腰包,旨在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面对郑州市60多家餐具消毒企业,其中无证经营的就有15家左右,协会的监管力度显得捉襟见肘。对于违规的会员企业,协会只能口头督促整改,多次不改者则会被踢出协会。
行业的困境,还在于多个部门监管的缺漏以及对非法企业和卫生不合格企业的制裁手段不足。违法成本低,导致不少企业公然违法。过去,卫生部门曾对餐具消毒企业有许可权,但2004年,国家取消了消毒服务机构的许可,使得卫生部门失去了审批权但依然负有监管责任。这也使得发现消毒企业操作不规范时,监管部门只能采取口头警告和督促整改的方式,无法采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
业内人士透露,餐具消毒企业很少被检查,即使被查到了也只是停业整顿或最严重吊销执照。违法成本极低,使得一些企业即便被查处也能迅速恢复运营。
朱保林表示,目前餐具消毒行业的门槛过低,有钱有地方就能办企业,导致无证企业纷纷涌现,整个行业秩序混乱。公众对餐具消毒公司的印象也普遍不佳,甚至有人质疑这些企业是否真正进行消毒。在这个不透明的操作环境下,消费者无从知晓企业的消毒情况是否合格。
不少市民对监管部门提出质疑,认为他们在监管过程中未能尽职尽责,为消费者的健康把关。在这个危机四伏的行业背景下,谁也不敢保证使用这些问题餐具不会引发健康危机。
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和挑战,餐具消毒行业亟需加强自律和监管力度。而公众也期待着更加透明和严格的监管措施的实施,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