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四川省医改办传来喜讯,全省已圆满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目标任务。三年来,医改深入人心,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实惠。目前,四川省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明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也取得积极进展。
基本医保制度的推进,让广大群众病有所医。从数字来看,2008年至2011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参保人数显著上升,医保合并参保率也高达96.53%,新农合参保率更是达到了97.88%。这一制度让许多像蒋浩这样的家庭重燃生活的希望。蒋浩的病例让我们看到,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患有重大疾病的孩子能够得到更高的报销比例,这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全省所有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都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通过省级集中招标采购,基本药物价格大幅下降,平均降幅达50.1%,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平均销售价格也下降了29%。这一制度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基层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现状,切断了药品销售中的利益链条。村医唐胜春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看病的人数增加了,但药费却下降了。
除此之外,基层医疗体系的建设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全省已建设了大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都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像绵竹市孝德镇卫生院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过去的陈旧房屋和不全的功能现在已经焕然一新,门诊量也大幅度上升。
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让群众乐意走进家门口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截至去年底,我省的181个县(市、区)均已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及专项补助任务。按照相关要求,我省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的编制人员不少于8人,超出国家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配备也进行了合理配置,按照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的标准,以满足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需求。
我省还大力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三年内累计培训乡镇、社区、村医疗卫生人员达数十万人次,并为基层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1100人。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致力于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让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为了让群众健康有保障,我省大力推广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11年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各地全面铺开,受益面达到亿人次以上。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也达到了较高水平。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乐山市中区的王桂兰与祝桂珍两位老人,亲身体验了社区医生的关怀。他们来到青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免费体检,熟悉的社区医生朱玉兵为她们查血压、查血糖,并关心地询问身体情况。朱医生还告诉她们要坚持吃降压药,注意保暖,若有身体不适要及时联系。两位老人告诉记者,社区医生时刻关注着她们的身体状况,还为她们提供健康讲座,让她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公共卫生的精髓在于“防病于未然”。我省不断增加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提高人均经费标准,推广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在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中,我省积极完成乙肝疫苗补种、氟中毒地区改炉改灶等工作,并累计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数万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位居西部第一。
为了让更多群众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档案,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走村串户,普及防病知识,了解群众健康状况。他们的工作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我省致力于让群众享受优质服务。到2011年底,已有153个县的3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一些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试点,三甲医院则推行了预约门诊服务,让群众就医更加便捷。
成都市二医院率先推出“手术病人预约专家全程服务模式”,让择期手术病人可以提前选择自己中意的专家,享受“一对一”的全程式医疗服务。这种新模式让病人就医更方便、住院更省心、手术更放心、治疗更称心。这是我省公立医院在改革中结合实际情况,为群众推出的优质服务举措之一。
在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是最艰难、最关键的改革。我省为全面推动改革,着力抓好南充市省级试点和成都市“管办分开”的改革。各地在推进过程中,突出抓根本、抓重点、抓当前、抓长效,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各类便民服务措施。无假日门诊、药品开零销售、医疗一卡通等优质服务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