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风趣网的小编,说起一些历史上的趣事,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
早年间看《雍正王朝》的姊妹篇《当官》系列时,我记住了雍正身边的那个倚重的机构——粘杆处。一开始以为这只是编剧的脑洞,后来深入研究历史才发现,原来“粘杆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机构,且在雍正一朝影响深远。
“粘杆处”这个名字看似普通,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地下特务部门。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刺探情报、监察百官,为雍正帝提供不少便利和情报,让他能更全面地掌控朝堂。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由雍正帝亲自设立的特务机关“粘杆处”,它是否真如传闻中所说,是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据清朝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有位叫王云锦的大臣假期与亲友玩叶子戏,丢失了一张牌。第二天上朝时,雍正帝竟问及此事,并拿出那张丢失的牌交给王云锦。这让王云锦感到震惊的也意识到是粘杆处在暗中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也让我们看到,粘杆处的无孔不入让大臣们过得战战兢兢,不敢轻举妄动。
粘杆处像幽灵一样日夜不分的在暗处监视着他们的目标,他们还担任了杀手的身份,替雍正帝铲除一些眼中钉。他们的手段狠辣,残忍无情,目标所至,往往是不留任何活口。在野史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血滴子的记载,更有的说法认为,雍正帝的八弟和九弟都是死于血滴子之手。虽然这些说法没有真凭实据,但却可以旁证粘杆处的可怕程度。
那么,“粘杆处”是如何诞生的呢?其实,它的雏形在雍正还未登基前就已存在。粘杆处的成员基本都是胤禛的包衣奴才,从小跟着胤禛伺候。起初,这个部门只是负责料理胤禛的生活琐事,例如捕捉树上的蝉、蜻蜓等。但由于胤禛喜欢安静,便命令奴才们拿着杆子将树上鸣叫的蝉都粘下来,于是这个部门就被称为“粘杆处”。后来胤禛参与了九子夺嫡之争,粘杆处的性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帮助雍正四处刺探消息、笼络大臣、铲除异己。后来雍正当上皇帝后更加重视粘杆处的发展并将其设立为一个部门将粘杆处中的掌管人叫做“粘杆侍卫”,手下的成员被称为“粘杆拜唐”。由于粘杆处的成员都是皇帝身边的近臣深受皇帝的信任所以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个部门不够正式名声也不太好于是雍正帝给它换了一个更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叫做“尚虞备用处”。在雍正帝执政时期粘杆处可是十分被看重被视为加强皇权的特务组织其职能与明朝的厂卫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与锦衣卫相比粘杆处的官职小不引人注意行动起来更加悄无声息无孔不入。想象一下每个人都处在别人的注视之下这样的氛围确实让人不由得感到战战兢兢。在雍正推动新政的过程中粘杆处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那么这样一个特务组织结局如何呢?乾隆帝继位后接手了他父亲留下的粘杆处继续使用它来监控朝中百官包括外省的大臣。乾隆执政初期并不喜欢雍正的铁腕政策采取宽松的执政理念结果导致官员腐败民众对朝廷不满。为了加强皇权乾隆不得不学习雍正开展严酷政治明面上通过一系列政策打压官员和老百姓暗地里则用粘杆处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总的来说粘杆处的存在是雍正为加强皇权而设立的一种特务组织其手段狠辣无情令人闻风丧胆。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特务组织的命运也与朝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乾隆的晚年,粘杆处的名声似乎成了他心中的一块瑕疵。或许是因为担心其名声长久之下会损害自己的威望,他开始逐渐减少对这个特务机构的依赖。
随着乾隆帝位的传承,新任皇帝为了稳固民心,重整朝纲,首先拿大贪官开刀,毫不留情地将其诛杀。粘杆处也受到了全面的审查与整顿。这一时期,粘杆处的名声已经蒙上了一层阴影。
嘉庆帝在铲除权臣和珅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和珅势力渗透至皇帝身边的粘杆处,使得这个特务机构的名声更加不堪。为了彻底清除和珅的残余势力,嘉庆帝决定彻底清洗粘杆处,将其留下的成员全部替换。从此,粘杆处这个令人恐惧的特务机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自古以来,“制衡”之道在帝王心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皇帝们深知,为了保证朝廷不被某个大臣独揽大权,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制衡。无论是明朝的锦衣卫,还是清朝的粘杆处,都是这一理念的产物。
粘杆处的消失,留下的是一系列神秘的故事和令人探寻的悬念。这个曾经令人胆寒的特务机构,如今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传说。它的兴衰变迁,反映了帝王心术的复杂与深邃,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史书的记载和传世的传说,去想象粘杆处的辉煌与衰落。这个特务机构的命运,无疑为历史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