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环球时报》刊登了彭光谦所提出的“八问主粮转基因化”观点,引发了关于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广泛讨论。对此,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接受了记者的专访,针对其中的疑问进行了一一回应。
对于彭光谦的质疑,林敏认为其论点并无新意,缺乏理性分析,且言辞过于激烈。他强调,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问题,应该基于事实和科学态度进行讨论。
林敏指出,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他将转基因技术比作原子能利用技术,既可以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也可能存在风险。但关键在于如何转入基因、表达产物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监管。国际上对转基因技术采取了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评价技术规范。我国也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配套的管理办法,以法律的形式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管理。
对于彭光谦提出的“转基因打破物种纵向遗传,强行实行基因跨物种横向转移可能潜藏巨大风险”的质疑,林敏表示,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其安全性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和管理这项技术。欧盟最近的一份官方报告也声明,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其自身并不比常规育种技术风险更大。
关于转基因食品与肿瘤、不孕不育等问题的关联,林敏明确表示这是虚假的。他提到法国凯恩大学塞拉利尼教授的论文以及关于广西大学生男性精子活力下降的传闻,指出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流言。他强调,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真相与迷雾:转基因技术的解读
一场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风波近日掀起,引发广泛关注。传闻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的结论被篡改,与所谓的食用转基因玉米挂钩,制造了耸人听闻的“结论”。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层面纱。
就在今年,英国学者马克·莱纳斯在牛津农业会议上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讲。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参与发动反对转基因运动的错误行为,并对此表示歉意。他提到,转基因技术是一项能够造福环境的重要技术选择,却被妖魔化。这引发我们对转基因技术进行深入思考。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分析、客观的评估以及科学的论证。每一种新食品上市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包括毒性、致敏性、致畸等方面的检测。转基因食品也不例外。它们通过了大量的安全评价和审批程序,仅进入评价阶段就需要至少三年以上时间。目前,没有其他食品经过了如此严格的安全评价。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均认为,经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
关于我国对待转基因育种技术的态度,有传闻称“十二五”期间对转基因品种的研发拨款高达创纪录的300亿元,是同期常规育种经费的166倍。然而真实情况是,我国对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技术都给予重视。国家启动实施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并对生物育种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但投入是有限的,并未挤占原有育种经费。转基因技术离不开常规技术,两者相辅相成。
在转基因技术知识产权问题上,美国并不如传闻中的那么“慷慨”。全球已有多种目标性状的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销售,但绝大部分核心技术仍为发达国家所控制。我国在应用转基因技术方面一直持谨慎态度,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进行严格管理,只能用于加工原料,不能种植或作为育种材料。
转基因技术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了解、科学评估和明智决策。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态度,不被传闻和谣言所迷惑,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新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科技力量造福人类。自2001年起,中国开始了一段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征程。在这一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为了有效执行这一条例,由农业、科技、卫生、食品、环保、检验检疫等十二大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应运而生。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也应推荐而成立,其主要职责在于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紧接着,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标识、加工、进出境等五大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国家还发布了近百项相关国家标准,并认定了39个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验测试机构。这一切的背后,是农业部设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在默默守护着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到中央,都设有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来监督转基因生物安全。尽管中国的转基因研发工作早在法规实施前就已开始,并因研发单位的材料交换导致转基因水稻的零星扩散,但在法规的严格管理下,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
关于西方转基因大国坚守不对自己主粮搞转基因的说法,与事实并不相符。事实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和消费国。该国种植的玉米、大豆和甜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转基因作物。欧盟和某些亚洲国家如日本也有种植和进口转基因作物的历史。说转基因作物是美国设计的针对中华民族的陷阱是一种冷战思维的产物。对于我国来说,利用国外和国内两种资源,统筹两个市场是我国在面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选择。事实上,我国的许多转基因研究的积极推动者大都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前沿技术的学者和专家。他们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为我国转基因研究与应用事业贡献力量。对于他们来说,研究的利益在于国家利益而非个人利益。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是一种潮流”,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动力所在。我们不应该对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进行主观臆测和不公的评价。关于我国是否受到某种隐形利益链的影响这个问题上应该采取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而非仅仅依赖猜测和传闻。总之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保持对转基因技术的审慎监管以确保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保障人民的健康福祉。(来源人民网)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相关网站或关注相关报道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