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山西岩溶地区,众多大泉如明珠般散落,其中郭庄泉尤为耀眼,作为省管六大泉之一,它滋养着晋中、吕梁、临汾三市的生灵。长久以来,郭庄泉不仅是周边居民的饮用水源,更是工农业生产的生命线,为许多县市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在这片静谧与和谐之中,一个大型工业项目引发了广泛关注。被誉为山西转型发展样板的山西信发交口肥美铝业240万吨氧化铝项目,在未经必要的环评审批和项目核准的情况下,匆匆上马,且建在郭庄泉域保护区内。
专家们忧心忡忡地指出,此项目的巨大抽水量以及赤泥的无序堆放,让泉域下游的多个县市面临严峻的环境风险。一旦遭遇特大或连续干旱,这些县市将面临无水可用的窘境,数十万人的饮水安全将受到威胁。
这个项目被誉为转型发展的样板,但在山西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其影响深远。山西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长期居全国倒数第一,缺水之苦显而易见。地方法规明确规定,郭庄泉等泉域保护区内,应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项目的新上和改扩建,岩溶地下水作为战略储备水资源,主要用于应对干旱年份的应急用水。
山西信发240万吨氧化铝项目的规模扩张速度令人惊讶。该项目最初设计为年产30万吨氧化铝,后扩建至年产80万吨。在生产现场,巨大的生产线、繁忙的运输车辆和弥漫的蒸汽构成了忙碌的画面。这个项目的前身是交口肥美铝业的年产80万吨氧化铝项目,几经波折后,最终被山东信发铝电集团接手并扩充产能。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二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
尽管山西信发240万吨氧化铝项目建设进展迅速,被誉为“信发速度”、“信发奇迹”,甚至被称为工业转型发展的样板,但其“带病上马”的问题令人质疑。国家发改委及相关文件明确要求氧化铝投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核准及环保审批规定,未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有效核准的项目,环保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国家对氧化铝行业实行严格的扩张限制,但此项目却建在了环境敏感的郭庄泉域保护区。
那么,这个项目是如何通过项目核准和环评审批的呢?面对这一疑问,人们不禁对项目的合法性产生疑虑。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就已指出交口肥美铝业年产30万吨氧化铝项目是违规审批,未经过国家核准,不得开工建设。该项目却能在国家环保总局的环评批复下继续建设。这一项目的种种纷争与波折,不禁让人深思: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平衡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运行文件[2007]709号明确规定了氧化铝投资项目的核准和环保审批的严格流程,任何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如未经过国家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环保等部门将不会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山西交口肥美铝业原计划的年产80万吨氧化铝项目一直未能获得国家发改委的项目核准。在被山东信发铝电集团收购后,其实施了年产240万吨的氧化铝项目,产能扩充三倍。关于这新增的160万吨产能是否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核准和审批,山西信发对此保持沉默。
面对记者的采访,山西信发的副总经理谷圣新和企划部孙部长均拒绝透露相关信息。交口县发改局总工程师李长宏及环保局副局长褚秋生也表示,他们未接到过任何关于此项目的核准和环评通知。经记者向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及国家环保部环评司查询,证实山西信发的240万吨氧化铝项目确实未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其新增的氧化铝产能的环评报告也未经环保部审批,属于违法建设。
山西信发副总经理张汝月向记者表示,项目的核准和环评审批手续正在办理中。有专家指出,该项目的快速扩张可能带来巨大的环境风险。每年产生的约360万吨赤泥含有大量强碱性化学物质,一旦渗入地下,极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特别是在郭庄泉域,这个重要的水源地,其每秒平均流量已经大幅下降,不少泉眼断流。山西信发的项目每年至少会从郭庄泉抽取1700万立方米的岩溶地下水,相当于在人的动脉血管中连续抽血。专家警告说,这样的掠夺性取水将对泉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山西信发氧化铝项目在未经核准和审批的情况下扩大产能,不仅违反了国家的相关规定,还可能对重要的水源地郭庄泉造成重大的环境破坏。项目的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公众的心,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处理这一问题,确保环境的安全。
专家揭示:山西信发氧化铝项目环评缺失引发严重担忧
山西信发氧化铝项目在未经充分环评审批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产能,这一草率决策引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的忧虑。他强调,在岩溶区域,未经严格论证的赤泥堆场建设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
袁道先对记者表示,岩溶区的地下河通常缺乏自然防渗或过滤层,对环境污染极为敏感。地表水和污染物极易直接渗透。郭庄泉域内的赤泥堆场若未经过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其可靠性令人质疑。这不仅使下游地下河面临水质污染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战略性的地下水储备资源严重透支。
郭庄泉域管理处处长宿辉忧心忡忡地指出,郭庄泉的岩溶水流向多个方向,若遭遇水质污染突发事件或连续干旱年份,下游地区将面临无应急水源的危机,数百万人的饮水安全将受到威胁。
吕梁市环保局一位干部强调,对于像交口这样的缺水地区来说,产业结构的布局必须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进行合理规划。无视环境风险的盲目扩张并非真正的转型发展。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转型发展应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把环境改善作为优先目标。如果转型偏离了这一方向,继续走盲目扩张和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就会失去转型的真正意义。
袁道先院士进一步指出,山西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严重不足,水资源极度匮乏。过度开采岩溶地下水不仅改变了其天然径流状态,还可能导致岩溶水源衰减、干涸以及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他强调,岩溶地下水应优质优用,高耗水工业项目必须受到限制。
袁道先提醒,赤泥堆场建在岩溶地区的天然岩溶洼地或漏斗内存在巨大风险。这些区域是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区,特殊的岩溶地貌为兴建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但随着废物的积累,可能会发生岩溶塌陷,严重威胁下游水源地的供水安全。
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们呼吁,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工业项目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记者 肖波 王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