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越王勾践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卧薪尝胆背后的

在古代传奇人物的世界中,有许多充满争议和神秘色彩的人物,其中越王勾践就是一位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故事历经千年,依然引人入胜,让人津津乐道。今天,就让我来为您揭开这位传奇人物的神秘面纱。

一直以来,勾践被描绘成励精图治、任贤用能、忍辱负重的励志型君王形象。真正的勾践并非如此简单。他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丰富。

勾践的人生历程,要从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说起。吴越争霸,不仅仅是吴越两国间的爱恨情仇,更是大历史发展的必然。公元前585年,吴王即位后,吴国开始迅速发展壮大,不仅敢于与强齐叫板,甚至敢于与楚国为敌。这种胆识和实力,足以说明吴国的不俗实力。

随着吴国的崛起,吴国与晋国的争斗也愈演愈烈。为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晋国采取了“联吴制楚”的策略。而在吴国方面,他们一直想要北进扩张,但却面临着西面强楚和南面的越国的威胁。吴国决定先解决强楚的问题,开始频繁对楚用兵。

经过多年的战争历练,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此相邻的越国也趁吴人无暇分身的良机积蓄力量。当吴王攻破楚国都郢后,转而将矛头对准了越人时,越王勾践展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智慧和谋略。

面对身经百战的吴王阖庐和深谙韬略的夫差,勾践居然使出了近似无赖的招数。在吴越两军对垒时,勾践先是派出少许军兵试探对方虚实,然后又派出数百囚徒组成的敢死队,以自杀式冲锋的方式分散吴军的注意力。接着在吴军惊魂未定的时刻发起了猛烈冲锋,最终取得了胜利。

勾践曾誓言绝食不肥,因此他将国政的重任交给了文种,自己则选择了做夫差的马前卒,彻底为夫差服务。

勾践在吴国的三年里,除了谦卑地证明自己绝无二心之外,还向吴王夫差展示了自己的忠诚。当夫差病重时,勾践听从了臣子范蠡的建议,亲自品尝了夫差的粪便,以此判断病情。这一举动让勾践得到了夫差的信任,也让他因此患上了终身不愈的口臭病。

许多人误以为夫差不杀勾践、放虎归山是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或是被手下亲信收买的结果。这个故事背后的真正原因需要放在春秋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去考量。

吴王夫差的先祖泰伯,在战胜越人后并没有肆意破坏,而是接受了周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夫差一心想要争霸,不杀勾践的行为并非因为认同佞臣伯嚭的说辞或是媚俗,而是基于“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理念。

回到越国的勾践,为了激励自己复仇,采取了极端的生活方式,如眼睛睁不开就吃苦菜,脚底寒凉就泡水,甚至尝悬胆以提醒自己不忘苦难。这种模式的生活被后世称为“卧薪尝胆”。尽管有学者认为卧薪可能是指睡在苦菜积聚的蓼薪上,但实际上勾践可能并未真正卧薪。硬柴上的休息难以安稳。但为了积蓄力量,勾践听从范蠡的建议,积极生产,与百姓同劳。他甚至与夫人一同耕作,亲自编织,过着简朴的生活。

随着国力的增强,勾践急于报仇。范蠡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劝他忍耐。越国遭遇饥荒时,人们连粮食种子都吃光,文种建议向吴王夫差借粮以缓解困境。越人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试探吴人。夫差出于睦邻友好和人道主义精神,毫不犹豫地满足了勾践的请求。第二年吴国也发生饥荒时,勾践借出的种子却是煮熟的,导致吴国农田大面积绝收。趁吴国精锐北上之际,勾践果断出击大败吴人并杀死吴太子。夫差无奈求和,勾践见好就收同意了和议。四年后趁吴国精锐损失殆尽之时再次出击包围吴国国都姑苏城最终迫使吴国投降

见大事已定范蠡功成身退隐姓埋名离去之前写信给文种提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共富贵文种得信后心中忐忑称病不朝然而最终也难逃勾践毒手被人告发文种只得自刎而死

为何勾践要急于屠戮功臣文种呢?除了常见的猜忌和权力斗争的解释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文种在代替勾践执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在越国人民心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这种威望足以动摇勾践的统治即便文种无心染指最高权力但也无法改变功高震主的事实如果范蠡不是早早抽身可能也难逃同样的命运。《史记》中的勾践形象独具魅力,展现了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一面,但同时也揭示了他过河拆桥的薄情寡义。这样的刻画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源于司马迁个人的情感寄托与独特视角。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自身遭受了宫刑的屈辱。他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在《史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自序》中明确提到,贤圣在遭受挫折和侮辱后,能够发愤有为,这是因为他们心中的郁结无法疏通,只能通过述说往事来寻求慰藉,并期望对后来者有所启示。

在这种理念下,勾践的形象得以塑造。众所周知,勾践曾经尝屎、尝胆,忍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屈辱。司马迁对于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深有体会,或许他与勾践之间有着同病相怜的情感。在《史记》中,勾践被塑造成了古今隐忍第一人。

随着时光的推移,勾践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李白在《越中览古》中赞颂了勾践破吴复仇的事迹,突出了他的霸业成就。而在南宋时期,勾践更是被赋予了家国情怀,成为恢复中原的文化象征。柴望的《越王勾践墓》诗,展现了南宋人民对收复中原的深切渴望。

到了后来,勾践干脆成了沉沦社会底层文士眼中的励志榜样。清人一生不得志,但他深受勾践精神的影响,曾写下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苦心经营终成就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种精神激励了许多人奋发向前。

蒲松龄在历经磨难后,终于写下了煌煌巨作《聊斋志异》。而勾践的形象也成为人们吟咏聚讼的话题。从“成王败寇”的角度看,勾践无疑是人生大赢家;但若从做人的角度,他无疑是个狼子野心的家伙。但正是这种复杂、多面的形象,让勾践成为了历史与文学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与讨论。

《史记》中的勾践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精神象征。他展现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前。而关于他的争议与讨论,也从未停止,继续引发人们的深思。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