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九龙坡法院审理大规模潲水油案,揭开行业黑色链条
2月3日,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了李发强、周祖健等13人以及重庆市永川冠南烽烁油脂厂(以下简称冠南厂)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案。此次案件因涉案人数多、查扣数量大,被称为重庆市最大的“潲水油”案。
检察机关指控,冠南厂及其四名股东李发强、周祖健、代元东、代元友,员工代元秀将从餐馆、食堂收购的潲水油进行深加工后,以食用油的名义销售给经销商,再经由经销商流向消费者。
这起案件的背后,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潲水油黑色产业链。从曹先合在养猪场提取“毛油”开始,到刘德勇、黄德禄等人收购曹先合的毛油进行再加工,再到冠南厂等厂家将这些潲水油伪装成食用油出售给经销商,最后流入市场被消费者购买。这是一个从收集、加工、倒卖直至生产、销售“食用油”的黑色链条。
在这个链条中,曹先合作为其中一个环节,他原本养猪,后来发现了从潲水中提取油脂的巨大利润,于是转行从事“掏油”业务。他从餐馆、学校食堂收集潲水,然后在养猪场里熬煮过滤,将废油脂捞出来出售。据记者了解,这个行业多在远离城区的农村养猪场等偏远地进行。
庭审中,检方提供了大量证据,控辩双方存在争议。几位被告的辩护人为其选择了无罪辩护。庭审时间长达十余小时,法院未当庭宣判。
此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不仅因为涉案金额巨大,更因为此案揭示了潲水油行业的潜规则和巨大利润。这个行业的存在,不仅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此案的处理结果,将对这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案不仅是对被告人李发强、周祖健等人的审判,更是对整个潲水油行业的警示。希望通过此案,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推动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也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保护自己的健康。在一条令人震惊的潲水油生产链条中,我们看到了不同角色的人如何共同参与了这场对公众健康的极大威胁。从源头开始,曹先合明知徐科收购潲水油是用于生产食用油,仍然以低价销售给徐科等“油贩子”,完成了第一步的原料供应。这些油贩子,如刘德勇和黄德禄等人,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渠道,将潲水油倒卖到加工厂家。在这个过程中,价格从最初的几千元每吨逐渐上涨,每个贩子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
庭审中的被告何中国和欧武刚等人则处于潲水油生产链条中的初加工环节。他们承认自己的工厂加工出的油仍有红色且气味大,无法达到食用的标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能从这一环节中获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初加工后的油会被销售给冠南厂进行进一步的精加工,使其变成足以通过检测的“食用油”。冠南厂是整个生产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他们的行为直接关乎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这一链条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和对公众健康的极度不负责任。这些被告人在明知潲水油不适宜作为食用油的情况下,仍然将其加工成食用油销售给公众。他们的行为不仅违法,更是对公众健康的不负责任。庭审中的证据显示,这些油贩子甚至坦言他们自己都不吃这些油。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和欺诈行为令人震惊。
我们应该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能容忍任何危害公众健康的行为。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公众的饮食安全。我们也应该提高自己的食品安全意识,学会识别不安全食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这一生产链条被揭露后,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让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食品安全,保护公众的健康。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必须为了公众的健康和福祉而努力。庭审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冠南厂,一个经过工商注册的合法企业,实际上却从事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表面上声称生产饲料油,私下里却大肆从油贩子手中收购毛油或初加工的潲水油,经过简单加工后以食用油的名义销售给经销商。
在庭审中,公诉人通过展示各种证据,揭示了冠南厂的潜规则:以潲水油为原料生产所谓的“食用油”,在业界早已成为行业内的惯例,被称为“一石二鸟”。中国青年报记者深入调查后了解到,冠南厂提炼的食用油原材料包括卤油、鸭油、毛油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过程后,这些原本浑浊的油摇身一变,成为色泽较好的“食用油”,被销售到市场,最终进入百姓的餐桌。
在庭审过程中,冠南厂的股东们详细描述了他们的生产工艺:将毛油经过加入白土脱色、高温脱水、脱酸、脱臭等工序后,进行过滤和检验,如果检验不合格,就重复这个过程。厂里配备了专门的检验人员,以确保这些“食用油”的质量。这些所谓的检验只是走过场,其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将潲水油变成人们口中的“食用油”。
检方指控,冠南厂以食用油的名义将潲水油销售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销售给消费者。其中涉及三笔大额销售:销售给彭水某粮油有限公司的食用油达数十吨,收取巨额货款;向重庆某油脂经营部供应大量潲水油制成的食用油;以及向另一家粮油有限公司提供的食用油交易。
被告之一李发强表示,他们可以从每10吨毛油中提炼出约8.5吨至9吨的食用油。而该厂的法人代表周祖健透露了收购潲水油的价格以及用潲水油制作的食用油的市场价格比正规食用油低得多。这导致了利润惊人,相对于毛油的市场行情而言,每吨食用油与之存在数千元的差价。用毛油生产食用油几乎没有损耗,堪称暴利行业。
除了本案涉及的环节外,记者还了解到潲水油的最终流向:通过下一层经销商的处理后变成“菜油”和“色拉油”,最终通过油脂门市销售给餐馆、农贸市场或消费者。这些由潲水油制成的食用油在市场上的价格比正规食用油低很多。餐馆老板为了节省成本而购买这些油用于炒菜或炒饭,最终这些潲水油加工后的产品就这样被端上了顾客的餐桌。
令人震惊的是,用潲水油做一份菜的成本与正规油相比只差几分钱,但为了这几分钱的利润,消费者却要付出健康的代价。这一黑心产业链的存在让人深感不安,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