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健康网报道,根据的统计数据,大约30%的人天生内向。这群内向者在谨慎、胆小的外表下,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
人们常常误解内向的人,认为他们害羞、胆小。内向与害羞并不能等同。害羞是一种焦虑的情绪,表现为行为上的抑制性,担心社会对他们做出负面判断,因此尽量避免社交场景。而内向的人之所以躲避社交,是因为他们更享受独自一人的时光。
在社交场合,外向者通过与人交往获取能量,而内向者则可能感到疲惫。《时代周刊》指出,内向不等于社交障碍。社交对内向者来说并非难题,只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低调的生活方式。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儿童情感研究室主任路易斯·施密特表示,内向者在社交活动中反而会觉得不自在。与此相反,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是一个典型的外向者,他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汲取正能量。
当今社会似乎更有利于外向者的生存。多项研究表明,社交活动已成为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如同低胆固醇、定期锻炼一样重要。那些非常害羞和内向的人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袭,面对疾病时更易陷入沮丧。在求学过程中,积极表现的孩子更易引起老师的关注,而安静的孩子则容易被忽视。
社会对内向者的偏见和误解导致许多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被埋没。《安静内向者在聒噪世界中的力量》的作者苏珊·凯恩指出,内向或外向都是个人身份的一部分,社会对内向者的误解导致了能力的浪费。事实上,内向者的优势被低估了。在工作中,他们善于倾听、深思熟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他们擅长利用电话等通讯工具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网。内向者在安静的环境中更容易发挥特长。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性格并非只有内向与外向两种极端,还有一种中间性格状态存在于两者之间。许多人在一定程度上兼具内向与外向的特征。但伪装是内向者面对世俗偏见时常用的手段之一许多内向者从小就学会了这一点伪装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了外界环境和社会期待然而内向者的天性并非完全由环境塑造而成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的一项研究发现婴儿在母体中就已经形成了性格倾向性的萌芽他的实验揭示了婴儿对外界刺激的敏感程度决定了他们未来性格的走向一部分婴儿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一部分相对安静还有一部分介于两者之间凯根的推测得到了证实那些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的婴儿在成长过程中更有可能成为内向的青少年而那些对外界刺激相对平静的婴儿则更可能变得外向此外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医生卡尔·施瓦兹认为虽然性格倾向并非决定性但确实有迹可循高度敏感的宝宝可能无法成为证券经纪人或比尔·克林顿那样的人物心理学家伊莱恩·阿隆在《高度敏感的人》一书中揭示了内向性格背后的深层原因她提到内向者对刺激的抵抗性较低因此他们在面对人群时可能会感到不安尽管如此内向并不意味着无法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他们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应对世界而已。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 内向者拥有自己独特的力量和价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周围的世界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他们的特点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方式中绽放光彩。鸡尾酒会与集体研讨: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不同体验
在流光溢彩的鸡尾酒会上,灯光闪烁,音乐悠扬,各色人等纷纷汇聚一堂,交流、碰撞、欢笑。对于外向者来说,这是一场刺激而愉悦的社交盛宴。而对内向者而言,这却是一场挑战神经的磨砺。截然不同的感受,恰如鲜明的性格烙印在他们身上。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外向者如鱼得水,他们的热情与大胆让鸡尾酒会的氛围更加热烈。他们乐于结识新朋友,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历,享受这种人际交往带来的快乐。他们喜欢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刺激,每一次交流都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满足。
而对于内向者来说,鸡尾酒会却是一场考验。他们更倾向于安静的环境,更喜欢思考而非浅尝辄止的交流。面对喧嚣的场合和不断的社交互动,他们可能会感到压力重重,神经紧绷。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适应这种环境,去融入这场狂欢。
而集体研讨则更像是一场内外皆适的之旅。这是一个自由交换思想、共同寻找答案的平台。外向者可以在此分享他们的见解和想法,引发讨论和互动;内向者则可以在此安静思考,寻找共鸣和灵感。这样的场合既能满足外向者的社交需求,也能让内向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展现自我。
在这个多样化的世界里,内向与外向的性格各有千秋。鸡尾酒会和集体研讨正是这两种性格体验的不同写照。外向者乐于其中,享受每一次的刺激与快乐;内向者虽感压力,却也愿意面对挑战,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在这个五彩斑斓的社交舞台上,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展现自我,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