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深圳女医生向媒体倒苦水 自己只是医院赚钱机器

每日面对众多患者,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沉重。近日,深圳市的一位女医生向羊城晚报表达了她的心声,称医生在医院中的角色更像是赚钱的机器,医生和患者都有苦衷和怨言。她的热情在逐渐衰减,渴望早日退休。针对这一问题,深圳拟立法解决医患矛盾,提高医生的道德水准。

深圳市的人大代表和医界人士正在积极行动,为医患关系进行号脉问诊。深圳市人大最近召开座谈会,创建和谐医疗环境、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问题。会议上提出,深圳可能将于明年年底推出全国首部关于解决医患矛盾、提高医生道德水准的法律。

为何深圳要推出这样的法律?是因为深圳的医患矛盾特别突出吗?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的有关人士表示,深圳的医患关系在全国来说尚属不错,但立法是大势所趋。深圳一直有推行医患纠纷立法的想法,早在2010年市人大在护士节调研时就已提出。深圳拥有特区立法权,一直是改革的窗口,也是先行先试的典范。

立法可行性调研报告已经成形,很快将进入立法草案起草阶段。除了立法之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

医护人员的忙碌程度令人惊讶。一位深圳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讲述了她身边的故事:一名护士因为女儿生病需要请假,但因为诊疗量大、人员紧张,她甚至需要连续上晚班和夜班来补上请假的时光。医院的编制严重不足,待遇问题也导致招不到足够的人手,工作量巨大。周末加班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深圳市的大医院每天都要接待8000至10000人次就诊。每个医师平均每天要看上百个病人,医生甚至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医院和社康门诊的病人数量寥寥无几。

过度商业化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深圳市人大代表纪志勇表示,对医务人员收入的投入只占10%,医生需要自己挣90%的工资,这导致了“以药养医”的风气。应该加大医务人员的工资投入,让医疗回归公益性。诊疗与创收应该脱离关系。

一位深圳女医生在信中写道:“医院本是救死扶伤、施以仁(人)道主义的地方,但现在却被认为是发财之地。高价的医疗收入和医生的实际收入不吻合,医生只是医院的赚钱机器。部门不能仅仅口头承诺要实现病者有所医。”

人大代表郑学定也抱怨说,知名专家向他抱怨医院内部拉帮结派、行政化、企业化、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严重。对医院的硬件投入很大,但对运营投入却很少。医生为了效益开了很多检查单,这也是医院面临的最迫切问题——仁心仁术被商业化。

医生和患者都期待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医疗环境。立法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也需要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如医护人员的待遇、医院的管理体制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疗的公益性质,让医生和患者都感受到公平和尊重。深圳在今年8月出台了《关于完善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方案》。虽然该方案强调了应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责任,却未具体说明未来财政补助将占医院总费用的比例。这一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

角色的模糊界限成为了焦点之一。深圳市人大代表肖幼美提出,医生在日常大量诊疗患者的还需应对来自“上级”的检查,忙于准备材料和清洁工作,这种状况引发了医生们的诸多抱怨。对此,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表示:“我们必须将医疗系统的角色进行明确划分,既要避免医院过于行政化,又需确保医疗服务的正常运作。”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是医疗的有限性。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指出,医患矛盾的长期存在源于患者对医疗的期望过高,对医疗的局限性认识不足。为此,应当加强对市民的医疗有限性宣传和教育。深圳市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天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患者往往将医疗消费视为一般消费,忽略了医疗过程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在此背景下,全国医生于10月28日联名发布了一份吁求书《请保障我们的行医安全和尊严!》。这份吁求书中提到:“尽管现代医学进展显著,但当前的医学仍然有其局限性。我们医护人员既不是神仙,也不是机器,尽管我们珍视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但仍有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和难免的失误。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医学和医者的局限性。”

这份吁求书不仅揭示了医学和医者的局限性,也向社会各界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理解和尊重医疗工作者的重要性。医疗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让我们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的医疗环境而努力。更多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请浏览羊城晚报的报道,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