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乳制品协会理事长称现在的乳制品质量最好

在微微健康网的报道中,乳制品协会理事长宋昆冈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国家和省级部门的严格监管下,市场上乳制品的质量抽检合格率高达99.1%。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我们国家对乳制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努力。

2008年的三氯氰胺事件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之后2011年又爆出某品牌液体乳黄菌霉素M1超标的事件,让国人对于牛奶的信赖度受到考验。即便面临这样的困境,中国乳制品行业并未止步。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中国乳制品行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孟盛楠提到,从人均奶制品占有量不足6公斤到如今的28公斤,乳制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膳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行业的飞速发展,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乳制品发展超常规,现代化加工技术和传统奶牛饲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国家乳制品加工业发展速度每年超过20%,而乳制品管理机制却存在滞后现象,这些矛盾的积累和未能及时解决,正是导致三聚氰氨事件发生的根源。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相关部门痛定思痛,积极应对。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王加启主任介绍,自从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了解了国家生鲜乳质量安全现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而且提出了有效的控制办法,为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鲜乳的质量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最初的部分监测到覆盖所有生鲜乳收购站的全覆盖监测,再到用飞行抽检技术进行突击监测,始终对违禁添加物保证了检测、监测、控制的态势。与此乳品厂在收购生鲜乳时也要进行批批检验,确保每一批产品的安全。

国家不仅重视奶源的管理和规范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来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例如,《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都为乳制品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还加强了对饲养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提高奶牛的生产水平,从源头上保障奶源的质量安全。

从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积极向好的趋势。现在从奶源方面把关更严了,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乳制品的质量是值得信赖的。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不断进步,国人将重拾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和依赖。在我国乳制品行业的调整与严格监管下,我们见证了全面的质量提升和行业转型。陈历俊先生深入解读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些改变背后的意义。

对于原料和产品的留样封存制度,这不仅是一项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更是对整个行业责任的一种明确。通过这种制度,我们可以清晰地追溯产品的来源,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定位问题的源头,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乳品质量的保障水平。

再来说说奶站整顿。我国在生鲜乳收购站的整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取缔了部分不合格的生鲜乳收购站,使得整个行业更加规范。这背后的原因是生鲜乳作为乳品生产加工和消费的源头,其质量安全对乳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自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后,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宋昆冈会长概述了管理方面的多项扎实工作。包括农业部制定的《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对生鲜乳的质量控制进行规范;工业部和发改委对乳制品工业的产业政策进行重新修订;质检总局对乳制品企业的生产许可证条件进行重新修订,对企业规模、技术装备、包装、检验手段等提出新的要求。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马福祥处长介绍了2010年发布的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条件的审查细则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有哪些新的提高和要求。根据《食品安全法》和《乳制品生产条例》,质检总局对乳制品生产许可证细则进行了修订,以提高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许可标准。这一举措导致许多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被淘汰,而留下的企业则必须接受持续的考验。

陈历俊博士进一步解释了提高准入门槛后对企业的影响。对于小的加工企业,如果产能不够或者无法达到严格的生产环境要求,可能不得不自行关闭。而对于留下的企业,它们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加大检测仪器设备的投入,这不仅提高了企业规模,也将那些缺乏资金、信用等方面能力的企业排除在外。

这样的制度,虽然有人可能会质疑是不是对中小企业的打击,但实际上,这是对每个企业的公平对待。制度的设立并不是针对某一类企业,而是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和发展。只要企业能够符合条件,无论大小,都能够得到发展的机会。这种制度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行业的长远发展负责。

我国的乳制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原料到生产,从管理到监管,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是一场为了提高乳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役。我们期待在未来,我国的乳制品行业能够更上一层楼,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乳品。重构王志安、高潮东、宋昆冈等人的对话:

王志安谈及标准问题,他认为并不是标准越高越好。国家所设立的标准是行业的最低标准,企业在这一标准之上还可以设立更高的标准。以液袋奶为例,其中包含了巴氏奶和高温奶,巴氏奶成分更丰富,价格也相对较高。如果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可能会让部分企业无法生存,甚至脱离监管,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满足基本安全标准即可。

高潮东指出,老百姓对奶中的蛋白质需求极高,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蛋白而采取不正当手段。

宋昆冈详细解释了从1985年开始的生鲜乳收购标准,以及原料奶的质量差异。规模化的牧场能产出质量上乘的原料奶,蛋白质含量可达3.0以上。但为了满足不同质量的原料奶利用,2010年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将蛋白质含量定为2.8。实际上,企业往往有自己的更高标准。

面对消费者更愿意购买进口奶粉而非国产奶粉的疑惑,陈历俊认为主要是三聚氰氨事件导致的信任危机。消费者也应自我组建专业化组织,对产品质量进行化验和监控。国外已有类似的民间专业化组织,他们随机购买产品并进行专业检测,若企业达标则公布结果,否则曝光。这样的组织虽非国家质检机构,但能起到传播和监督的作用。

高潮东提到了乳制品的追溯方法,陈历俊介绍了婴儿配方奶粉的追溯码。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码查询产品的详细信息,甚至追溯到原辅料来源。

企业在制造产品时,应竭尽全力确保每一项出品都是精品,都是合格的产品,这是企业的责任。孟盛楠疑惑地提出,尽管监管力度加大、鉴别方法增多,为何乳制品事件仍然频频发生?

宋昆冈深思后解答,其中有些事件是真,有些则是假。他举例说明,如2010年的“皮革奶”传言,实际上并未真实发生,这只是误传。有关部门的产品风险检测中,有一项是检测革皮水解物,这被误解为市场上已经有了皮革奶。实际上,它只是监测的一个环节,并非市场上真的存在此产品。

王志安也提到,还有一些事件如导致婴儿过早发育的“激素门”等,都是无稽之谈。宋昆冈进一步解释,卫生部门已经对这些事件进行临床诊断和产品化验,证明这些事件都是谣言。他强调,面对这些假新闻,他的内心深感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应该更加慎重。

高潮东也对此深有同感,他提出疑问,面对此类事件,媒体应如何对待?宋昆冈建议,媒体在报道时应等待权威部门的诊断和结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虽然权威部门的发布可能会有些许延迟,但在处理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时,需要科学依据和一套完整的手续。例如,对产品质量检验需要一定的周期,某些指标检验甚至需要48小时或更长时间。但一旦结论出来,相关部门会迅速发布。

王志安则提出媒体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矛盾。他认为媒体不能不报道,但也不能轻易归因。前期可以报道症状、经过等,等待鉴定结果出来后再进行传播。他担忧某些媒体在报道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第一拨报道时非常积极,但等到调查结果出来时,报道的热烈程度却大大降低。这会给消费者带来不信任感。

孟盛楠提到消费者为何对乳制品产生信任危机的问题。宋昆冈认为主要是三聚氰胺事件对消费者信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重建消费者信心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这需要行业、企业、和媒体的共同努力。行业需要宣传品牌的努力、需要展示监管力度、媒体需要传播真实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树立信任,让消费者重新消费国产乳制品。

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将乳品质量安全视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他们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法规标准不断健全,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从奶源到乳制品加工再到销售流通的全程监管机制逐步形成。打击涉及乳制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力度持续加大,国产乳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好转,消费者信心正在逐步恢复。当前,乳制品行业的治理整顿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旨在确保每一滴乳品的品质与安全。这也是我们制作这期节目的初衷,旨在通过各位专家的解读,让大家深入了解的新政策,消除大家的疑虑,增强信任。无论何时开始,只要我们在行动,就永远不算晚。

乳制品行业曾经历过波折和挑战,但我们坦然面对,积极应对。现在,我们的正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些行动不仅重塑了行业的形象,更在实质上提升了乳品安全水平。我们希望公众能够了解这些努力,理解的决心和付出。

一方面,加大力度整治乳制品生产环节,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在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相关法规,确保乳制品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还积极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升级,提高乳品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标准。

通过这些整治行动,展现了坚决维护乳品安全的决心。我们希望通过这期节目,让公众了解正在做什么,了解为改善乳品安全所付出的努力。我们也希望通过大家的监督和参与,共同推动乳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乳制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和生活品质。我们在行动,我们永远在路上。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我们的乳品安全,守护我们的健康。这样的努力,无论何时开始,都不算晚。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