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正悄然无声地在中国大地上展开。据南方周末统计,截至九月底,全国已有十七个省份完成了省级的食药监管机构改革。这些省份如同版图中的黄块,呈现出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
改革正如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推动力,也有消极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着巨大的利益调整,也有着复杂矛盾的碰撞。正如总理所言,食品安全是衡量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尺,而食药监管改革则成为了新机构改革成效的另一把衡量尺。
我们曾以“食为天”记录下这场改革的起点,见证其顺民意而生,分段积弊而上的过程。如今,我们更需正视其破题的现实处境:人员划转的艰难、资源整合的僵持、本位主义的干扰以及部门利益的算计。这些问题形成了改革的半程境遇,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举措去克服。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地区越发达,改革越观望。事务越基层,行进越艰难。这种现象揭示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地区的改革者们勇于承继改革传统,识得改革红利,他们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我们难免对改革的前途感到忧心。如果改革无法走出利益的泥淖,可能会面临半途而废的风险。食药监管的改革已经历经十年反复,决不能再推倒重来。考察食药改革的疑难,我们看到的却是改革永恒的真命题。在中国现时的情况下,改革更具标本意义,需要我们以平常心对待。
所有的困难与挑战,既体现了改革的使命,也印证了改革方向的精确性。唯有真正触碰到利益,才能真正推动改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的话语犹在耳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我们必须以非常之决心和举措,将食药改革进行到底。
时间已经过半,但全国仍有不少省级的食药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启动市县改革更不及半数。如果改革不能冲破利益藩篱,可能会带来“形式上加强,实质上被削弱”的风险。以非常决心和举措持续推动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这场历经十年坎坷、终以打造中国FDA为目标的改革构想,启动之初即深孚众望。如今,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期待这一构想能够早日实现,为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福祉。
在这场改革中,时间已经指向了十月。一度被认为“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还在路上,离终点尚剩两月余。空白版图正在被加速度填充,但任务依旧繁重,“能否按期完成”成为了地方改革者们心头高悬的利剑。我们期待他们能克服一切困难,如期完成改革任务,为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西部欠发达的甘肃省,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甚至在国务院红头文件尚未抵达地方之时,甘肃省已经迅速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打响了改革的第一枪。与此河南省在四月中旬果断任命了新的食药监局局长,以其坚定的行动奠定了改革的第一块基石。
被誉为本次改革策源地的陕西渭南,如今吸引了比以往更多的目光。考察团和咨询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像武汉和天津这样的明星城市。在国务院召开全国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前三天,四川省在首次改革小组会议上便原则同意了“三定”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展现出其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似乎每一个地方都在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的改革姿态,不甘落后。六月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到来之际,青海和甘肃两省更是同日挂牌,争夺“第一”的标签。甘肃省新局的食品生产处、流通处由于办公室不足,甚至不得不临时搬进会议室办公,以应对日益繁忙的工作。
一些地市县区已经走到了省级改革的前面。武汉市的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早在四月底,武汉就已经出台了相关改革通知,对城市管理、文化、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和职能进行调整。到了七月底,市级层面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职能整合彻底且全面。除了按照国家规定整合质监、工商部门的监管职责外,还将其他部门承担的生猪屠宰、动物检疫、农产品质量监管等职责一并纳入整合范围。
在浙江温州的鹿城区,食品监管部门也在积极行动,提前完善街镇基层监管。全区六个街镇都已经设立了食药监管站,共派驻了四十名监管人员。这一举措有效地调动了执法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基层工作中去。
这场改革以疾风骤雨之势迅速展开,无论是甘肃省的果断决策,还是四川省的迅速行动,亦或是武汉、鹿城等地的具体实践,都展现出了各地对改革的深入理解和坚定执行。这场改革的浪潮正席卷全国,带动各地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