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双一流大学的公布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人认为这好似给学校划分了等级。教育部对此做出了回应。经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近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这一新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
教育部在新闻通气会上对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工作进行了解读。据了解,新公布的名单中包括147所建设高校,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工程类学科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等多个领域。
对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两所顶尖学府,教育部特别回应称,它们在自主建设学科方面拥有特殊地位。这是为了稳妥开展自主权扩大的工作,三部报请国务院同意,赋予这两所学校更大的学科自主权。教育部的目标是激发这两所学校率先深化改革,早日成为世界一流的示范。这也是基于对两校学科建设可以不拘泥于一级学科、优化建设数量、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自我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的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专门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强调,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是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和层次。从首轮建设情况来看,一些高校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追求,存在扩张规模和追逐升级的冲动。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
双一流大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推动国内教育发展,继985和211工程之后推出的重大决策。随着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百强之列,国内教育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提出该项计划后,目标是到2030年有更多的学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建设一流的师资团队,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内科研水平。
那么,“双一流”的标准是什么呢?之前,考生和家长、老师心目中的重点大学标准是“985”和“211”,但随着“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公布,标准已经发生改变。现在的重点是对学科的评定,先看一所大学有没有若干个很强的学科(专业),再主要根据学科综合实力来评定一所大学的强弱。
简而言之,“双一流”与之前的985和211工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学校和学科的评估标准不同。之前的工程更侧重于对学校的整体评价,而“双一流”则更加注重对学科的精细评价。“双一流”的推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它将推动我国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是我国教育部以及其他中央部委直管的高等教育重点项目。其中,“985”大学被公认为顶尖学府,全部都属于教育部或其他中央部委的直属管理,享有较高的教育资源和支持。“211工程”大学则多数为省部共建,地方属性更为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985”大学也都是“211”工程的一部分。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双一流”建设作为两个平行的评价体系应运而生。“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注重整体建设及重点建设,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其数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则聚焦于优势学科的建设,推动特色发展。与固定的“985”和“211”标签不同,“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遴选认定并非一劳永逸。教育部明确提出,将根据学科的建设成效来调整支持力度,甚至对表现不佳的高校进行调整。这一机制打破了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关于学校排名,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排名通常会高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主要与高校的发展定位有关。而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内部,A类高校的排名又会高于B类高校,这主要是实力的差距。对于一流学科的数量,尤其是“非自定学科”的数量,更是反映了一个大学学科实力的真实面貌,为高考生选择大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那么,学校是否有等级呢?实际上,学校的等级是根据其教育阶段来划分的。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学校等级。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大专和大学也存在等级差异。学校的行政级别是指按行政级别划分的学校行政等级级别的体制。这一体制反映了学校管理层与各级别教师的行政级别差异,尤其在高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一体制已经不再适合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无论是“985”、“211”还是“双一流”,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一个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都有其独特之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才是每一个学子应该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