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结肠癌作为一种高发肿瘤,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取得了一项关于抗结肠癌药物研发的重要突破。该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西南金丝梅中发现了去芳化的异戊烯基取代酰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其中包括一种新颖骨架和20个新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被证实对人结肠癌细胞株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据了解,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中,癌细胞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脂肪非典型钙粘蛋白1(FAT1)是促进癌细胞迁移和生长的关键基因。针对这一基因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研发,成为了开发新型抗结肠癌药物的重要方向。
此次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许刚研究员率领的专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刘碧珊教授研究组紧密合作,共同了去芳化的异戊烯基取代酰基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抗结肠癌机制和体内实验结果。初步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的末端双键和4-OH基团是其主要活性基团,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中FAT1等的表达,并促进新的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
在动物体内实验中,这些化合物表现出了显著的抗结肠癌效果,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给药后它们对动物体重没有显著影响,显示出较高的安全性。这一研究成果为抗结肠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类新型候选分子,有望为未来的结肠癌治疗带来新的突破。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欧洲药物化学杂志》上。
此次合作成果展示了多学科交叉合作在医药研发领域的重要性。未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将继续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更多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天然化合物,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