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形象往往与残酷和极端暴力相联系,当我们提及“皇军”,可能会首先想到那些以“效忠天皇”和“武士道”为口号的精锐部队。历史总是多元且丰富的,即使在那样一个充满战争与硝烟的时代,也有着一支与众不同的部队——大阪第四师团,他们被称为“皇军中第一窝囊废师团”。
大阪第四师团,成立于1888年,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组建的17个常备师团之一。编制地大阪,士兵主要由大阪的菜贩子和游商组成。尽管他们拥有雄厚的背景和丰富的历史,但在战争中,他们并未展现出人们预期的英勇。他们的表现甚至被戏称为“窝囊废”,但这个称号背后的故事却远非简单。
第四师团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并不出色,尤其是其核心部队第八联队,因其多次失败而获得了“败不怕的八联队”的绰号。此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第四师团都未曾重返前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展现“勇敢”精神的机会。例如,1933年,第四师团的一名二等兵在大阪市中心因闯红灯与警察发生冲突,师团长为了维护皇军的尊严,果断带兵砸了警察所。这一事件展示了第四师团在国内的“武勇”。
当第四师团被调到东北,参与对苏战争时,他们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尽管接到了动员命令,但该师团内的疾病患者却急剧增加。联队长愤怒之下亲自坐镇医务室进行诊断,这才勉强组织好部队向战场进发。但途中,士兵们却以各种方式消极怠工,甚至在到达战场的当天就遭遇了停战的消息。尽管他们错过了战斗的机会,但他们却因此得以保存实力。返程时,他们精神饱满、齐装满员,成为了日军中最威武的部队。
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第四师团中的104师团108联队。在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日军将预备役人员编成现役,这支联队的士兵以大阪老兵为主,他们在广东进行了一场被称为“水牛战役”的战斗。尽管他们的战斗力可能并不出众,但他们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存在和经历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大阪第四师团的历史充满了戏剧性和讽刺意味。他们在战争中并未展现出人们预期的英勇,但却以独特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的经历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尽管日本陆上自卫队中仍保留着“第四师团”的番号,但他们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是历史的回忆和反思。在1938年的广州战役中,由于日军兵力不足,108联队被调来支援,却发生了一件令日军高层哭笑不得的事件,被称为“水牛战役”。
当时,日军进攻广东,而广东的大部分军队已北上抗战,留守兵力极为稀少。日军的突然袭击使广东军队措手不及,军事领导人余汉谋急忙布防,双方在增城展开了激战。108联队刚刚在大亚湾登陆,就被日军高层命令前往增城支援。
由于日军大阪兵的作战习性,108联队在赶往增城的路上闹出了笑话。他们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决定从老百姓手中牲畜来驮运装备。他们抢来了很多水牛,把枪炮、都放在牛背上。在广东的炎热天气下,水牛走了一段路后都跑到水里休息,日本兵根本无法阻拦。结果,108联队的枪炮、都被水泡了。他们只能停下来晾晒装备,等晒完时增城的战斗已经结束。
大阪兵为何不能打仗?这背后有其独特的文化原因。萨苏曾在日本大阪生活了十几年,他采访过许多大阪老兵。这些老兵坦言,大阪是一个商业城市,他们打仗时也效忠天皇,但也会跟天皇“讲价钱”。他们经商时讲究拿捏分寸,武士道并不是他们的首选,保命第一。偷奸耍滑在他们看来是必要的。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士兵往往战斗意志不如其他地区的士兵强烈。
而第四师团的名声在军队中早已传开。早在徐州会战期间,就有军队遇到过一支“奇怪的日军”。这支奇怪的日军正是第四师团的南进支队。他们并没有像其他日军那样凶猛追击,反而在公路两侧烧饭休息。这样的表现使得其他军队对第四师团产生了轻视之心。每次战斗,只要对手是第四师团,军队的士气往往大增。刚调到前线的第四师团因为士气低落而接连吃了几个败仗,甚至影响了友军的战斗表现。从此,日军第十一军指挥官不再让第四师团参与正面作战,而是让他们在后方“待机”。
尽管第四师团在某些战役中表现不佳,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甲种师团的风范。由于老兵众多,他们时常被抽调补充到其他师团。尽管他们常常自嘲为“丧门星”,但在关键时刻仍能发挥出老兵的经验和技艺。他们的临别致词“保命第一”成为了他们的独特标志。在这个理念下,他们始终将生命放在第一位,但同时也能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勇敢战斗。这种独特的战斗风格使得第四师团在日军中独树一帜。第四师团的官兵在告别时常常提及“御身大切”,这四个字凝聚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战友的关怀。他们深知,无论战场上的荣誉如何,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在进攻衡阳和芷江的战斗中,他们遇到了顽强的抵抗。面对猛烈的炮火,第四师团的老兵们采取了出人意料的策略,他们纷纷入院养病,以一种消极但又合理的方式拒绝作战。这并不是他们缺乏勇气,而是他们深知,战争是残酷的,而生命是宝贵的。
当受伤的士兵被送往医院时,那些看似在“养病”的前辈们并不袖手旁观,他们会关切地询问:“你为什么要这样玩命?”然而当他们自己谈及为何不愿参战时,却展现出一种豪情壮志:“如果是主攻的话,我们自然会全力以赴。”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则反映出他们对战争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
第四师团在历史上曾扮演过多种角色。由预备役官兵组成的独立第十五工兵联队在马来半岛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在修复盟军炸毁的桥梁涵洞方面表现出色,他们的献身精神和无我奉公的态度赢得了军部、师团部高级军官的敬意。无论怎样评价他们的表现,修桥补路和上阵打仗始终是不同的。
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第四师团终于有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他们被投入到对盟军的作战中,然而始终未能得到完全的信任。即使在菲律宾的科雷吉多尔要塞攻击战中表现出色,赢得了极大的荣耀,但大阪的商贩们却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倒卖战时物资。这让大本营对第四师团的底细看得更加清楚,因此始终没有再让他们参加大的战斗。
这支部队始终在日军战线后方各地调转,直到战争结束。当日本投降时,第四师团正在泰国的曼谷附近休整。与其他拒绝接受战败命运的日军部队不同,他们投降和回国的过程异常顺利快捷。当这些面色红润、身体健康的官兵出现在日本港口时,本土那些营养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惊。美军对这个师团的评价是“爱好和平”。而他们回国后,更是展现出了这一特点。第二天就有官兵跑到美军兵营前,摆摊兜售战争纪念品。他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让人深感敬佩。这个师团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生命的宝贵和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