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寂寞会杀人:寂寞危害等于每天抽包烟

解读:寂寞的危害与应对策略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寂寞常常如暗夜中的阴影,悄无声息地侵袭人们的心灵。美国杨百翰大学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长期被寂寞和孤独笼罩的人,其身心健康遭受的损害,堪比每天吸食15支。这不仅是对心灵的折磨,更是对健康的无形杀手。

一、寂寞的肆虐:老人、孩子首当其冲

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寂寞体验。老人和孩子,是寂寞情感最容易滋生的两大群体。

对于老人来说,独居生活的孤独、子女繁忙的探望少、退休后无事可做的空虚,都是寂寞的源头。而在孩子中间,尤其是那些父母只关注学业,而忽视内心感受的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孤独。据调查,接近半数的老人和半数以上的孩子经常会感到寂寞。《现代儿童人际关系报告》显示,四成儿童有孤独感且不喜欢与父母交流。

二、寂寞的四种常见原因

除了特定的人群,上班族也常被寂寞所困扰。常见的寂寞原因有以下几种:

1. 想融入某个圈子却遭遇壁垒;

2. 因某件事被误解,遭到排挤;

3. 习惯性言不由衷或沉默;

4. 与他人分享却无法更进一步,内心充满无奈。

三、寂寞的双重危害:心灵与健康的双重打击

寂寞不仅让人心情低落,更对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美国杨百翰大学的研究指出,长期受寂寞困扰的人,其健康状况相当于每天吸15支烟。这类人群可能会选择抽烟、喝酒、飙车等刺激行为来寻求心理安慰,但这些行为无疑会加剧健康的恶化。

具体来说,寂寞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包括:

1.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长期寂寞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肌梗塞或死于冠心病。

2. 死亡率提高: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长期感到寂寞的人的死亡率更高。

3. 引发炎症:寂寞的人体内活动病毒更多,可能引发慢性炎症,与多种疾病有关。

4. 导致痴呆:研究还发现,感到寂寞孤独的人更容易出现认知障碍。

四、应对策略:从心灵到行动

面对寂寞的侵袭,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应对:

1. 心灵层面:培养积极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尝试建立新的社交关系,融入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与家人、朋友分享心声,敞开心扉。

2. 行动层面:参加兴趣小组或社团,寻找共同爱好;多参与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此外和社会也应关注这一问题,为老年人、儿童等易感人群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如增加社区活动中心的数量和种类、举办各类亲子活动等。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是预防寂寞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当自己或身边的人受到寂寞的困扰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是明智之举。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人们走出寂寞的困境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总之面对寂寞我们不应沉溺其中而应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让心灵和身体共同迈向健康之路。换种方式对待自己:打破孤独与危机的负反馈循环

深谙人心、洞察世情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神经学家约翰·卡乔波教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象:寂寞与危机感,它们如同困兽之斗,在人的心灵深处形成一个难以逃脱的负反馈循环。由于身处寂寞,我们潜意识中感受到危机的临近;而危机的预感又加深了我们的孤独感,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更加警惕和防备。生活的转机就在我们调整心态、改变对待自己和周围人的方式之时。

对待父母与孩子,我们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繁忙的年轻人应当珍视假期和周末的时光,与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共度美好时光,享受一顿温馨的饭局,展开一段轻松愉快的对话。对于老年人来说,要学会主动调节心情,想念儿女时,不妨拿起电话,发送一条短信或微信,分享生活的点滴。走出家门,参与一些兴趣活动,让生活充满色彩和活力。

对待自己,我们需要多一点自信。自信的人总能散发出正能量,心态阳光自然就能远离寂寞。试着放下内心的防备,与他人坦诚交流,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这份自信不仅能帮助你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也能让你在生活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面对那些爱你的人,我们要学会感恩。那些认为别人的爱和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人,往往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对方的美好,也无法给予对方应有的积极反馈。懂得感恩,是通往幸福的重要一步。

遇到你欣赏的人,不妨学会赞美。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最佳润滑剂,它的回报往往超出你的预期。一句简单的赞美,有时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能让彼此的心灵更加贴近。

遇到嫉妒你的人,要学会保持低调。别人的嫉妒源于你的优秀触动到了他们的敏感点。在这种情况下,放低姿态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多一个朋友总比树立一个敌人为好。

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请伸出援手。做一些能在身体上或情感上给予他人安慰的小事,如帮助老人过马路、给陌生人一个微笑等,这些都能让你的内心充满满足和喜悦。

生活就像一场旅行,我们需要在旅途中学会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和别人。换一种方式对待自己,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好和充实。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