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工商总局斥淘宝有5大问题 淘宝:自己也是假货受

今日,国家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了关于阿里巴巴集团的行政指导白皮书,揭示了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的多项问题。这份白皮书犹如一枚重磅,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工商总局在白皮书中严肃指出,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五大方面的问题: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信用评价存在缺陷以及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特别针对淘宝平台上的假货问题,工商总局更是给予了严厉批评,并敦促阿里巴巴集团正视并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

工商总局网监司的行政指导座谈会由刘红亮司长主持。他在会上明确表示,此次行政指导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遏制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的违法行为,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刘司长还指出,阿里巴巴集团对于平台内的违法经营行为长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治理措施,这不仅使自身面临诚信危机,也对其他网络经营者产生了不良示范影响。

在白皮书中,网监司详细列举了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其中主体准入把关不严是首要问题。平台内的一些经营者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进行经营活动,这不仅侵犯了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也导致了市场秩序的混乱。除此之外,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工商总局要求阿里巴巴集团正视问题的严重性,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工商总局也要求各地工商局加强监管,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大网络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阿里巴巴集团对此次行政指导表示了积极响应,淘宝也在声明中表示将不断完善技术、团队、流程和机制,提升打击假货的水平。淘宝也表达了其作为假货受害者的立场,呼吁社会各界不要一概而论。

在阿里巴巴和淘宝这两大网络交易平台上,存在一些网店未办理营业执照却擅自以企业名称从事经营活动的问题。这些网店涉及食品、化妆品、保健品、文化以及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却未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它们的行为违反了市场主体准入规定,给网络经营活动带来了风险。

更令人关注的是,平台内的部分经营者并未按规定亮明身份。在淘宝网上,许多经营主体未依法办理平台网店身份审查登记,甚至存在亮照亮标不全的情况。这种行为违反了《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削弱了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度。

除此之外,平台对经营者的资质审查登记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有些网店虽然需要上传营业执照进行实名认证,但其主体名称、经营地址、住所信息却与营业执照登记的信息不符,甚至上传他人的营业执照信息。这种不严谨的态度给平台带来了潜在的法律风险。

在用户ID管理方面,淘宝网对于平台内经营者的用户ID、店铺名称审查不严格,导致了一些侵权行为的产生。这不仅侵犯了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企业名称专用权等合法权益,还混淆了消费者的判断,限制了其他竞争对手的交易机会。

淘宝网的“拍卖会”频道也存在一定问题。该频道为拍卖标的物买方、卖方提供拍卖交易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并实际承担拍卖活动的拍卖人职能。这一行为已对拍卖市场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商品信息的审查也是一大问题。在阿里巴巴和淘宝平台上,存在大量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平台上的、假酒、高仿手机等假冒伪劣商品大量存在。平台开办方对商品信息的审查并不到位,对权益受损者的维权诉求和监管部门的执法协查反应迟缓,涉嫌为无照经营、商标侵权等行为提供便利。

在销售行为管理方面,平台和平台内经营者在促销期间存在误导消费者行为的问题。违规促销、虚假宣传、广告违法等行为屡见不鲜。一些平台内经营者使用绝对化语言进行广告宣传,夸大宣传、虚构事实等不当行为也广泛存在。平台上的抽奖式有奖销售活动也存在最高奖项价值超过法定限额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平台开办方还需要加强监督处理力度。一些平台内经营者通过虚构交易、删除不利评价等方式提升商业信誉,或者恶意评价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而平台经营者在面对商业欺诈时的处置力度也不足,部分内部工作人员甚至参与违法违规操作或为类似行为提供便利实施条件。

阿里巴巴和淘宝这两个网络交易平台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平台开办方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市场的公平竞争。揭示电商巨头之下的隐蔽角落:阿里巴巴与淘宝的挑战

长期以来,阿里巴巴旗下的B2B平台和淘宝网络购物平台,一直以其巨大的市场影响力和用户群体吸引了广大商家和消费者的目光。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是在欺诈行为、内部管理规则漏洞、信用评价体系的缺陷以及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不仅对商家和消费者造成权益侵害,也给平台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关于阿里巴巴平台的长期合同欺诈和经济诈骗问题,这无疑是在电子商务行业中引发了一股不安的暗流。一些“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行为,给平台声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样,淘宝网上部分网店的欺诈消费者行为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内部管理规则的缺陷。尽管淘宝制定了一系列规则来约束平台内的经营行为,但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经营行为的处理力度却显得过于宽松。与违反淘宝网内部规定但不违法的行为相比,违法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往往相似甚至更轻。这种处理方式无疑助长了违法经营者的心理预期和实际行为,使他们认为网络违法经营的成本不高。这不仅对守法经营者不公,也给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信用评价体系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用户评价的真实性难以考证,给炒作信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现行的评分系统只考虑好评、中评和差评,而忽略了诸如处理消费者投诉情况和相关部门行政处罚等重要因素。评分权限设置的不合理也使得消费者在商品质量保证期内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

除此之外,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工商部门查处淘宝网上的违法行为时,发现有违法行为的网店商品信息大部分被提前删除。这引发了人们对淘宝网工作人员是否提前向违法网店泄露相关信息的质疑,严重影响了工商部门的查处工作。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针对这些问题,阿里巴巴和淘宝必须正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平台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严格管控工作人员的行为,以保障商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