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考核,仿佛是朝廷的一场风云变幻。尤其是京官的考察,牵动着朝廷上下每一根敏感的神经。在明末那五十多年的漫长党争中,京察成为了引发腥风血雨的关键因素,其影响力甚至扩展到了市井乡野。
看过美剧《纸牌屋》的人,或许会对那政治圈的游戏有所感悟。剧中的腹黑男主曾有一句名言:“权力跟房地产一样,越靠近中心就越值钱。”京官与外官相比,无疑是那更靠近权力中心的宝贵资源。京察的重要性远非“非升即走”那么简单,它关乎官员的荣辱与清誉,甚至可以说是博上性命的斗争。
考核的结果分为三等:优秀、合格与不合格。在历史记载中,那些不合格的人往往被贴上“不谨”或“浮躁”的标签。这两个词看似普通,实则包罗万象,从贪赃枉法到细微的违法乱纪,都可以被囊括其中。但也正因如此,那些因小事被冠以“不谨”或“浮躁”之名的人,往往会心生不满。他们或许会问自己:“我这点事,能和那些贪了无数财富的人一样吗?”史官并不理会这些辩解,一律记录为“浮躁”。儒家士子重视身后的名誉胜过生前的福祉,他们怎能容忍这样的不公?京察关乎声誉,关乎清誉,是必须要争的。
废除科举以前的知识人,也就是“士子”,与政治紧密相连。他们渴望“封妻荫子”的荣耀,渴望成为隐士,但背后却承载着家族、父母的期望。在明人的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慈母希望儿子能够中第,为父母挣得荣誉。许多孝子因为未能早早立功,使得父亲生前未能得到封赠,死后才得以追赠官职,以此来安慰先灵。
这个封赠并非轻易可得,必须经过考核这一关。无论是外官还是京官,三年或六年任期满后,必须考核合格才能请封赠父母先人。考核不合格则无法请封,甚至会面临降级、调离、闲住、致仕等处罚。更为严重者,可能会遭受削籍、入狱等惩罚。不仅请封赠无望,甚至已经得到的封赠也会被追夺回来。由此可见,这考察的结果不仅是“非升即走”,更关乎个人的荣辱与命运。可以想象,对于那些渴望荣誉的古人来说,这样的考核无疑是一场必须全力以赴的争夺。
京察是朝廷必争之地,每六年才遇一次的机会,对于官员们来说是一次清除异己的绝佳时机。政见不同的官员们,便会抓住这个机会全方位无死角地展开博弈乃至搏斗。实际上,六年一京察的制度并非明代一立国就有,而是到了成化年间才成为定例。最早用这个机会公开清除异己并获胜的,应该是某些特定的历史人物。但这些成功案例并不能为后来的领导者完美承袭,因为后来的官员们变得更加精明,科道互纠,弹章四出。一句话就能掀起波澜,让人无法清静。例如后来的某些高官,就被这些言论逼得无法安宁,最终只能上疏请辞。
明代的京察结论虽然模糊粗糙,但程序却严肃严密。考察由吏部、都察院长官及河南道掌道御史共同主持,辅以吏部侍郎、文选司、考功司郎中,吏部尚书拥有最大的权力。考察前,吏部会下发九卿科道官员关于各官员情况的访单,类似于今日的问卷调查。这些访单即使被玷污满纸,也仍然掌握在吏部尚书手中,不会轻易泄露出去。但也有例外,如万历三十九年的京察,尚书孙丕扬将关于丁此吕的访单进呈给皇帝后导致了严重后果。即使被评为下等也不会立即受到处罚结论而是由内阁票拟去留或者下部院覆核议论再定。尽管程序看起来如此完善但京察仍然是非是非颠倒的冤假错案不断以致于聚讼不已门户之争愈演愈烈到底京察是导致对立的原因还是只是对立的一次集中体现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无论如何京察的过程遵循了文人政治的特色大字报这种体裁在明代京察时就已经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了。万历辛亥京察的日子初定二月初二后来延宕到三月初二成为历史上一段重要的记忆。早在三十八年前的那个冬天,京城已经弥漫着揭帖与奏疏的纷争气息。从十二月初七、初八日开始,双方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激战,每天发布一篇揭帖或奏疏,之后保持着两天一帖的固定频率,直至十二月廿五。年假期间,这场斗争暂时偃旗息鼓,但到了正月初八,双方再次重燃战火,继续发帖互攻。虽然后来发帖速度有所放缓,但这场斗争一直持续到京察一年以后。
以现代的角度看待,这些揭帖类似于公开信、大字报,奏疏则是检举信。而一篇篇数百至数千字的帖子,更新回复的速度甚至比现在的热门朋友圈话题还要快。尽管现代网络传播迅速,但在长篇累牍的辩论文方面,现代人似乎无法与古人相提并论。
浙江的名臣倪元璐对于这种你死我活的京察斗争持有一种阴谋论观点。他认为自从万历以来,局势经历了三个变化。最初,皇帝静观其变,看着臣子们像“鼠斗穴中”一样互相争斗,强者获胜。虽然时有胜败,但大多是好人得胜,坏人得胜的情况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好人得胜的情况逐渐减少,但好人仍能坚持“我是君子,虽败犹荣”的信念,展现出一种阿Q式的乐观精神。但到倪元璐观察到坏人得胜的情况越来越多,因为坏人更擅长耍阴谋,只有耍阴谋才能取得胜利,因此大家都变成了坏人。那么,斗争到是否真的没有好人了呢?这也许是倪元璐老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问题。
在这场京察斗争中,每一篇揭帖、奏疏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这种传统的方式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古老,但却散发着一股独特的魅力。每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我们都能感受到古人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斗争的精神。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传播迅速,但有时候我们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辩论。或许,我们可以从古人的京察斗争中学到一些东西,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