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血糖监测的误区:为何你的血糖总是不准确?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曾遭遇过血糖测量不准的困扰,而这往往会使人误以为血糖测量仪器出了问题,甚至医生也会对此感到困惑。今天,我们将跟随5号网祛斑宝网的小编一起,深入了解为何我们在测量血糖时总是遭遇误差,这些误差背后隐藏的真相究竟为何?
一、误区:重治疗,轻监测
与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一样,血糖监测同样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一环。定期监测血糖可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的情况,是治疗效果的直观反映。离开监测的治疗是盲目的,仅仅依靠自我感觉或者减少检查次数来降低医疗费用,可能会因延误诊治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抽血化验时的误区:停药测量
糖尿病患者在化验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时,不宜停用降糖药物。因为化验的目的是了解药物治疗下的血糖控制情况。擅自停药会导致血糖波动,无法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三、检查前的饮食误区:节食待检
有些患者为了获得理想的检查结果,会在检查前一天故意少吃。这样做其实并不科学。检查前一天晚上应当像平常一样正常进餐,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饮用刺激性饮料。
四、关于胰岛素注射的误区
一些糖友会选择在家中先注射胰岛素再前往医院测血糖。然而这样做很危险。等待抽血的过程中,由于无法控制等待时间,可能导致进餐延迟,进而引发低血糖。建议糖友随身携带胰岛素笔,在医院抽完血后立即注射胰岛素并及时进餐。
五、空腹时间的误区:不是越饿越好
严格来说,只有过夜禁食8至12个小时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采血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过这个时间的空腹状态或者午餐、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空腹血糖。空腹血糖的测量时间有严格的要求。
六、餐后2小时血糖的误解
这里所说的“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算起2小时的血糖值,而不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监测餐后血糖对于了解患者的胰岛功能和饮食、药物是否合适至关重要。正确的测量时机非常关键。
七、只关注空腹血糖的误区
许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血糖的测量而忽视餐后血糖。事实上,一天中的血糖包括空腹和餐后两部分,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餐后状态,因此餐后血糖对整体血糖的贡献更大。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初期往往是餐后高血糖升高先于空腹血糖升高,因此仅检测空腹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全天血糖监测非常重要。对于一些特殊状况如生活习惯改变或身体不适时更要加强监测频率。只有全面了解病情才能做出准确判断和治疗决策。综上所述我们对血糖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日常检测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和规定进行操作才能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从而更好地控制我们的健康状况。警惕血糖监测的两大误区与正确方法
在日常的血糖监测中,我们常常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我们不应忽视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性。
“随机血糖”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易受饮食、睡眠、感冒发烧等偶然因素的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则能稳定地反映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这些偶然因素的干扰。仅仅依赖随机血糖检测可能会让我们错过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
另一个误区是只监测而不记录。血糖监测不仅仅是测血糖,还要详细记录每次的血糖监测结果,以及对应的饮食、运动和用药情况。这些详细的资料不仅有助于患者自身掌握血糖控制的规律,还能为医生提供诊治参考。
在正确的血糖监测方法中,采血部位应选择在指尖两侧皮肤较薄处,此处血管丰富,神经末梢分布较少,既不会感到疼痛,又能确保出血量充足,不影响测定结果。若使用血糖仪进行测量,不必过于纠结是使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只要按照正常的采血规范操作即可。
如何选购一台合适的血糖仪呢?准确度至关重要。家用血糖仪的准确度虽然达不到生化仪测静脉血的精度,但应与测试值接近,差别越小越好。有些高端血糖仪内置校正功能,能获取与生化仪相近的结果,购买时可优先考虑。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仪器运行情况,如采血针的使用便利性、仪器读数功能的灵敏度以及电池的更换是否方便等。对于需要外出携带的血糖仪,应轻便且操作简单。老年病人或视力不佳者,应选用字体大、数字简洁明了的血糖仪。血糖仪的记忆容量大小及其是否附带时间和日期等功能也是选购时的重要考虑因素。没有这些功能,难以区分餐后和空腹的血糖值。
正确的血糖监测方法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之一。了解这些知识和选购技巧,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