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五,是我国传统中的破五节,各地都盛行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会在黎明时分燃放鞭炮,打扫卫生,以此驱走一切不吉利的东西和妖魔鬼怪,祈愿新的一年远离穷困与不幸。这一天,劳动大众热情洋溢,希望通过辛勤努力迎来幸福与吉祥。
破五的由来,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据文献记载,“五穷”也被称作“五鬼”,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文人墨客在古诗文中,常以此为主题表达思慕之情。而老百姓则更实在,他们用鞭炮和扫帚实实在在地“赶五穷”,“填穷坑”,以期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关中地区,破五的风俗大致相同,但各地的食物习俗却各不相同。西府的陇县,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吃搅团,希望通过这种糨糊般的食物粘住一切不如意的东西。而在渭河河谷的一些地方如三原县和武功县,虽然也在过年时吃搅团,但他们吃搅团的日子并非破五,而是腊月三十。
凤翔县是秦人的发祥地,这里的破五风俗也独具特色。人们在破五这一天除了进行大扫除和燃放鞭炮外,还会精心包饺子。凤翔人称之为煮角,寓意着将“五穷”等不好的东西包起来煮熟后吃掉。这里的秦人豪迈、办事彻底的精神体现在这一风俗中,不仅要赶走“五穷”,还要彻底改变困境,颇有“食其肉寝其皮”的意味。
破五风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天,人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祈求吉利和幸福,同时也寄托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这种传统风俗在我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体现,但核心意义都是希望新的一年能够远离贫困与不幸,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彬县和淳化县的古老传统中,每逢正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都会食用搅团,寓意着“吃穷饭,除穷根”,“糊穷坑”、“填穷坑”。这一饮食习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贫穷的告别。
特别有意思的是凤翔县,这一天也被称作破五。凤翔县的人们会在破五这一天早起并搞大扫除,然后吃一种特别的食品——煮角(饺子)。包饺子时,他们还会点燃一支香,在盛饺子馅的盆边绕圈,寓意着将“五穷”等穷鬼赶拢包入饺子中,煮熟后吃掉。秦人豪迈的性格在这一习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要赶走“五穷”,而且要赶尽杀绝,颇有“食其肉寝其皮”的意味。“五穷”也被称为“五鬼”,代表着人们对贫穷、学识不足、命运不顺等困境的厌恶和拒绝。
天津人在破五这一天也有特别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剁菜板的声音要响亮,让四邻都能听见,象征着正在剁掉“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咎于“小人”,只有除掉“小人”,才能顺顺利利。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关于破五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脏神因被遗忘而生气,找弥勒佛理论。弥勒佛以初五放鞭炮、吃饺子作为解决办法,于是有了“破五”的习俗。
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破五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也称为忌针节。这一天有许多禁忌和旧民俗,如不能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用针缝纫等。但过了初五,这些禁忌便告解除。人们在这一天会吃饺子、放鞭炮等,俗称“捏小人嘴”,以破除谗言之祸。商店酒楼也会在这一天正式开张从业。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例如在北京一带,妇女不能串门;而在河南一些地区,人们不能劳作,否则年内会遭遇破败。
正月初五这天除了吃饺子和放鞭炮外,还有诸多习俗。比如晋西北的人们会在太阳未出山时掀起炕席打扫炕土并鸣炮祭祖;晋北则是以彩色纸剪成人像进行交换或扔掉;晋东南的人们会把烂衣服扔到墙外。“破五”也是求财的重要日子。店铺会在这一天重新开张,燃香放爆竹迎接财神。大家会吃到天亮并满怀发财的希望。在这个充满传统与习俗的日子里,人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在山东,初五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民俗的节日。这一天,它不仅是“马日”,还兼具“破五”与“财神日”的重要含义。商家们偏爱在这一天开业,寄予了他们对繁荣与富庶的深切期望。而在南方的一些地方,人们则在正月初五这一天祭拜财神,以祈求财运亨通。
清代的顾禄在《清嘉录》中详细记载了这一天的重要性:“正月初五日,是路头神的诞辰。人们会用金锣爆竹、牲醴等物品进行祭祀,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为了争取先机,迎接财神,人们必须在清晨早早地起床。”
特别是在上海,古老的习俗中更是充满了对财神的崇敬。在正月初四的子夜时分,人们就开始准备祭品,包括祭牲、糕果、香烛等。而为了表示对财神的尊敬和祈求,鸣锣击鼓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仿佛在向财神传达人们的愿望和期盼。
这一天,山东的街头巷尾,商家店铺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开业能够带来好运和财富。而在南方,祭拜财神的仪式更是庄重而神圣,人们希望通过祭拜财神,得到财神的庇佑,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裕。
这些传统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淡化,但仍然有一些地方保留着这些古老的仪式。它们不仅是我们对财富的追求,更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在这一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