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专家:“空鼻症”是伪命题 属于精神障碍

近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肖水芳教授接受了采访,深入了关于“空鼻症”的话题。在医学界主流观点中,“空鼻症”被认为是一个伪命题。肖教授指出,所谓的“空鼻症”患者,多数是因为慢性鼻部疾病反复发作,多次治疗效果不明显,加之对治疗效果抱有高期望,导致未达到预期时产生严重的失落感,甚至引发心理、精神方面的障碍。这一现象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引起了广泛关注,使得该科室成为“高危科室”。

肖水芳教授强调,“空鼻症”的传闻在网络上盛行,但从专业角度看,这种疾病并不存在。很多疾病都可能导致鼻干、鼻塞、不通气等症状,这些症状并不能作为“空鼻症”的诊断依据。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中,也未见关于“空鼻症”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和说明。实际上,所谓的“空鼻症”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在临床实践中,肖水芳主任发现一些患者反复描述自己的鼻部不适,但检查结果却显示鼻腔功能基本正常。为什么主观描述和客观检查不一致?肖主任解释,这可能是因为部分患者存在心理、精神方面的障碍。对于这些患者,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异常,医生会建议患者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肖水芳主任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自认为患有“空鼻症”的患者在北大医院就诊时,被怀疑患有抑郁症。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医生建议患者前往专科精神类医院就诊,最终确诊为抑郁症。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抑郁症状消失,鼻部不适也随之消失。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是否接受心理医生的建议,最终取决于患者自身。肖水芳主任表示,“空鼻症”群体最突出的特征是固执己见。如果医生只是客观地陈述没有病的事实,他们可能会因为担心被误解而拒绝接受建议。对于涉及鼻腔粘膜、鼻甲或鼻中隔等手术方式的鼻部手术,媒体的过度宣传可能导致很多需要手术的患者因担忧“空鼻症”而犹豫不决。有些人甚至选择忍受不必要的痛苦,放弃手术治疗。

至于为什么鼻子问题恰好和心理问题存在重叠,肖水芳教授指出这可能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认知有关。在面对身体问题时,人们的心理反应复杂多样,可能存在焦虑、恐惧等情绪。而对于某些鼻部疾病的症状,如鼻塞、鼻干等,可能会引发患者的过度担忧和焦虑情绪,从而与心理问题产生重叠。一些鼻部疾病的治疗过程可能涉及心理因素的调节,如手术前后的心理压力、疼痛管理等,这也与心理问题存在关联。对于这类患者,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给予全面的治疗和建议。关于鼻子问题与健康的关系,肖水芳主任给出了深入的解读。鼻子位于颜面部的核心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鼻腔内部构造复杂,包含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腺体,与眼、耳、口、咽喉等器官紧密相连。这使得鼻子成为最易受到关注的器官之一。肖主任指出,天气的变化、空气的污染都可能引发鼻部不适,而轻微的鼻部不舒服可能会被放大,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鼻腔的功能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呼吸的通道,还负责调节鼻内温度、湿度。鼻甲粘膜下的海绵状血窦和鼻腔粘膜腺体共同维持这一功能。一旦粘膜受损,人们可能会感到鼻干、咽干,长期如此甚至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流鼻涕、不通气、鼻子干等症状虽然不会直接导致严重的身体疾病,但却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鼻部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鼻甲肿大等疾病,需要进行鼻甲切除或消融减容手术。尽管这些手术已经相当成熟,但由于医生水平的差异,患者仍可能面临鼻甲过多切除的风险。一些年轻医生或地方医院的医生由于缺乏经验和规范培训,可能会过度切除,这引发了业界对于“持证上岗”的呼声。

为了提高医生的操作水平,国家卫计委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全国性的内镜培训工作,旨在提高内镜手术的准入门槛。据了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内镜手术的培训标准、评审标准、准入标准等已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预计最早今年将出台相关标准。之后,所有操作内镜手术的医生都需要接受培训,经验丰富的医生可直接获得资格,而无经验的医生则需要通过考试获取资格。

面对所谓的“空鼻症”问题,肖水芳主任认为,医生、患者、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医生的操作水平、增强患者的知情权、加强媒体的真实报道、的政策引导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鼻部问题与健康之间的纠葛。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