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学小卖部频频爆出“天价租金”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以下是关于此现象的典型案例及其梳理。
一、典型案例展示
1. 广西贺州第五高级中学
在2023年8月,这所学校的小卖部经营权以惊人的224万元/学年中标。这么高的价格对于一家刚成立的个体工商户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按照在校的3700名学生估算,每位学生需要承担约605元/年的费用。
2. 广东肇庆怀集中学
这所中学的小卖部更是以943万元的天价租金成交,这一价格超出了评估价(38.5万元)的24倍。竞拍过程异常激烈,共有34个竞标者参与,竞价轮数高达2274轮。这样的场面不禁让人联想到“羊毛出在羊身上”,学生们恐怕最终会为此付出更多的消费。
二、天价租金成因
校园小卖部的天价租金并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是垄断性经营,学校作为一个封闭的环境,小卖部自然具备了消费垄断性。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高价转嫁成本至学生消费。其次是竞拍机制推高价格,公开竞价虽然遵循了透明原则,但商家对盈利的预期过高,导致价格不断攀升。部分中标企业的背景也引发了人们的质疑,一些企业成立时间短,经营范围单一,让人怀疑是否存在定向招标或利益输送的情况。
三、社会质疑与监管回应
这种现象自然会引发社会的质疑和讨论。关于合理性的争议,以贺州的案例为例,小卖部日均需盈利1万元才能回本,商家可能会通过抬高售价、销售低质商品来平衡成本。公众担忧的是,最终的租金成本会转嫁到学生及家长身上。监管漏洞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多地教育局表示小卖部的经营权归属国资委或第三方机构,学校并没有直接的管理权,导致监管责任模糊。虽然官方多次回应已经介入调查,但调查结果及整改措施尚未明确公开。
四、总结与反思
校园小卖部“天价租金”现象折射出教育场所商业化过度的风险。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商家或学校,监管部门也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商家、学校及监管部门都需要平衡经济利益与学生权益,避免将封闭校园变为“薅羊毛”的温床。我们也需要深入反思,教育场所的商业化是否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