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夏季蜱虫活跃户外活动应警惕

近期,国内多地相继报道了因蜱虫叮咬导致人类受伤甚至死亡的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蜱虫?它们在哪里潜伏?又该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蜱虫叮咬呢?让我们来听听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主任赵邑及医师刘德华的详细介绍。

赵邑指出,夏季是蚊虫叮咬的高发季节,而蜱虫作为一种传病媒介,其重要性仅次于蚊子。蜱虫没有翅膀,不会飞翔,行动缓慢,通常不会主动叮咬人类。它们却能传播许多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甚至有些病例因此而致命。在被蜱虫叮咬后,大多数人可能并无明显不适,因此很难及时发现。对于那些出现过敏反应的人,也很少有人会怀疑是被蜱虫叮咬所致。

当我们在草原、树丛、山林等处被蜱虫咬伤时,皮肤表面会明显出现一个如痣一般的“黑豆”,触摸时可能还会动,并伴有疼痛感。我们可以基本确认为蜱虫咬伤,需尽快到医院进行处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蜱虫呢?蜱虫俗称草爬子,属于寄螨目、蜱总科,分为硬蜱科、软蜱科和纳蜱科。它们常寄宿于牲畜的皮毛间,而野外蜱虫则多潜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或山地泥土中。蜱虫的形状和蜘蛛相似,呈深红色,没有吸血时较小,如小米粒大小,吸血后会膨大,看起来像长着腿的葡萄干。

蜱虫叮咬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们会直接导致皮肤损伤和瘙痒,甚至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蜱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等。虽然蜱虫叮咬本身通常不会造成太大危险,但其传播的疾病却往往更具危害性,有时甚至可能致命。

那么,蜱虫是如何寻觅宿主的呢?蜱虫的嗅觉非常敏锐,特别是对动物的汗臭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极为敏感。它们可以感知到15米内的潜在宿主。蜱虫的幼虫、若虫和成虫都会吸血,饱血后就会脱离宿主。蜱虫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以胀大几倍至几十倍。

那么,如何防止被蜱虫叮咬呢?我们应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坐卧。如需要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加强个人防护,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裤腿、袖口。外出归来时洗澡更衣,还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一旦发现蜱虫,应立即清除。也可以喷洒杀虫剂来消灭家畜体表和畜舍中的蜱虫。

如果不幸被蜱虫咬了,该怎么办呢?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人被蜱叮。摘除蜱是否越及时越好?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如果不及时摘除,蜱虫会叮咬很长时间,吸更多的血,可能释放更多的毒素和病原体。摘除蜱虫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蜱虫头部有倒勾,如果随意拔除,可能会导致越拉越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一般会采取用石蜡油封包虫体的措施,一个小时后,再用镊子把蜱虫拉出皮肤。如果自行处理时,最好用酒精、罗浮山百草油、煤油、松节油或旱等涂在蜱虫头部或其旁边点燃蚊香来“”蜱虫让其自行松口脱落。一旦被叮咬后如出现发热等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总之面对这个夏季特有的小威胁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并积极防范只要做到科学防护正确处理便可轻松应对被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其认知的不足!在与蜱虫的较量中,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这些微小的生物,在野外等待宿主的出现,稍有不慎就会被它们叮咬。但不必过于惊慌,只要我们正确处理,情况尚可控。

被蜱虫叮咬后,首要任务是安全取出。这时,尖头镊子成了我们的得力助手。镊子尖要靠近皮肤,紧紧夹住蜱的头部或靠近头部的位置,然后缓慢用力,避免扭转或猛拉,以免蜱的头部留在身体内。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对叮咬部位进行局部消毒。

即使蜱虫自行脱落或被成功取出,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热、被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务必告知医生被蜱虫叮咬的经过,以便医生辅助检查是否患上了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对于局部损伤,除了消毒外,还可以涂抹抗生膏,防止细菌感染。更重要的是对蜱传疾病有所警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在蜱传疾病流行区域,应接受系统抗生素治疗,并进行必要的血液学免疫学检查。对于出现的重症过敏及感染中毒症状,应及时抢救。

预防蜱虫叮咬同样重要。蜱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穿长袖衣服,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脚。户外回家后,要仔细检查衣物和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浅色衣服有利于发现蜱。

被蜱叮咬后得病的几率虽然不高,但在野外活动后一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头痛、疲劳、肌肉酸痛、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活动史或叮咬史。这样有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在与蜱虫的这场较量中,只要我们保持警惕、正确处理、及时就医,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些微小却狡猾的对手。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