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国自2023年8月24日起已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各地的日料餐饮企业积极应对,通过调整供应链和发布声明来回应消费者的关切。以下是对这一情况的详细报道:
一、食材替代与供应调整
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端日料市场,人均消费超千元的日料店已经基本停用日本水产。他们积极寻找替代食材,如俄罗斯周边海域、韩国、东南亚等地的水产资源。
例如,北京银座岩(人均3000元)主要以“平替”食材为主,选用大连、福建及台湾海域的鱼类,其品质与日本水产相当。而在上海的部分高端日料店,则选择使用西班牙金枪鱼、挪威三文鱼以及澳洲和牛等替代原料。
在广州、武汉等城市的平价日料市场,多家店铺公开声明停用日本原料。他们转向新西兰、加拿大、法国以及国产海鲜。比如广州的“大雄寿司”明确未使用福岛等日本10县产品,并引入多样化的海产。武汉的春田小米、西月山居等品牌则完全停用日本水产,主食材来自澳大利亚、泰国以及国内海域。
二、行业声明与监管措施
在这段时间里,多地日料店通过公众号、店内告示等形式“自证清白”。上海寿司沼津港张贴声明称“拒绝日本水产品”,大连部分店铺明确剩余库存为核污染水排海前采购。深圳日式料理行业协会也发布倡议书,呼吁停购日本水产品并接受社会监督。
我国也加大了水产品安全抽检力度,严禁使用日本水产加工食品,并严查囤积居奇等价格违法行为。这一系列的监管措施确保了食品的安全,也让消费者更加放心。
三、消费者建议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有明确声明的品牌是首要考虑。优先考虑公开食材来源的店铺,如广州的“摩打食堂”等明确标注“中国寿司”的品牌。关注替代食材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俄罗斯、挪威等海域的鱼类以及澳洲和牛等原料已形成成熟的供应链,其口感与安全性有保障。
当前的日料仍可安全食用,但消费者需关注商家声明及食材溯源信息。经过行业调整,“平替”食材供应充足,价格波动较小,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各地的日料餐饮企业正在努力寻找替代食材,调整供应链,以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美味的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