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古代的人质制度是怎么起来的?徐庶救母&rd

“救母”的感人故事,你知道吗?如果你不太清楚,就让迷奇闻网的小编来为你揭晓。

扣留徐庶之母作人质,迫使徐庶离开原本的势力,为救母只能屈服。这可谓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人质事件之一。出人意料的是,此事的策划者竟是掌握国家公权力的汉相曹操,他以国家力量扣押人质进行胁迫,让人不寒而栗。而这并非文学作品为抹黑曹操而杜撰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

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背后的历史背景。在汉末三国这个分裂战乱的时代,各个势力为了达到各自的军事政治目的,广泛使用了人质手段,甚至将其制度化,称为“质任制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质任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在魏蜀吴三国的实施情况。

一、汉末三国时期,质任制度盛行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根源。

1. 国家分裂和军阀混战是质任制度盛行的原因。

在乱世之中,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和平时期的法律和制度在这种环境下失去了昔日的威慑力。汉末的割据势力之间,君臣关系不稳固,下级士兵逃亡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杜绝这些乱象,质任这种本已销声匿迹的手段再次复活,成为临时性的法律,用以约束臣子在战时的行为,并逐渐走向制度化。

曹操曾接纳张绣投降,后因张绣复叛而遇险。他事后表示,未能收取张绣方面的人质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并承诺以后都会收取投降者的人质。从此事可以看出,收取降将或属下的亲眷作为人质,是当时君主们认为能确保自身安全的重要策略。

汉末军阀的军队组成复杂,兵源五花八门。为了控制这些士兵,他们的家属作为人质也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曹操在初平三年就收编了一支投降的军队,并将他们的家属集中居住,以加强控制。类似的情况在刘备那里也出现过。为了有效控制吞并的军队,他同样采取了控制士兵家属作为人质的办法。这些举措都反映了当时战乱环境的直接影响。

2. 质任制度是汉末法家思想流行的一种表现。曹操选拔人才时注重“刑名”,法家思想被很多政治家运用起来。扣留人质是法家控制臣民的一种常见手段。在东汉社会大力倡导孝悌的背景下,质任制度得以有效实施。人们对孝道的重视使得弃妻子成为一种严厉谴责的行为观念统治下的社会因此得以控制和管理。因此把别人的父母妻儿当作人质成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这一制度的实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约束和价值观的转变也推动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在军事政治领域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竞争与融合的历史进程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让人不禁为之惊叹和思考。二、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质任制度的实施情况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在此一一详述但可以从已有的历史记载中窥见一斑。在曹魏方面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对质任制度的实施尤为严厉以此控制军队稳定局势;蜀汉方面刘备也采取过类似措施以确保吞并军队的忠诚;东吴方面虽不像魏蜀那样频繁使用人质手段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采取扣留人质的策略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三国时期各方势力的质任制度实施情况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各方为求生存发展所采取的策略手段之多样性。这些策略手段既有其有效性也有其残酷性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于人性、权力、道德等问题的思考。总之汉末三国时期的质任制度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它既是政治军事斗争的产物也是社会思想观念的体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思考人性、社会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一、汉末三国时期,(二)思想根源部分似乎有些冗长,能否精简一些?",当然可以,我会尽量精简第一部分中关于汉末三国时期思想根源的描述。

一、汉末三国时期质任制度的背景与思想根源

汉末三国时期,质任制度的盛行有其深层的背景和思想根源。

1. 背景:汉末国家分裂、军阀混战的环境使得原有的法律、制度失去效力。为了控制混乱的局面和确保安全,各个势力采用了质任制度来约束和控制臣下的行为。此外军队成分复杂兵源多样也促使了质任制度的实施以确保军队的稳定和忠诚。这一制度的出现与战乱环境直接相关是应对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2. 思想根源:质任制度的盛行也与汉末法家思想的流行密切相关曹操等政治家运用法家思想通过扣留人质来控制臣民体现了法家控制臣民的手段的运用在当时的社会中孝悌的倡导保证了质任制度的有效实施人们对孝道的重视使得弃妻子被视为严厉谴责的行为这也为人质的控制提供了道德上的支持。因此质任制度的盛行是汉末法家思想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实施了质任制度,其中曹魏尤为典型和突出。从曹操时代开始,一直到后期,曹魏的质任制度不断实施并日趋完善。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领邺城后,将诸多将领的家眷安置在邺城作为人质。

《三国志》中记载,许多投降曹操的宗族和将领,其家属都被安置在邺城。甚至曹操曾要求送子做人质,但孙权并未同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孙权并非真心臣服于曹魏。

到了魏明帝时期,质任制度更加明确和严格。边郡的太守必须将儿子送到邺城作为人质,以控制距离敌国较近的边疆地区的主政官员,防止他们叛逃。如涿郡太守王观,只有一个幼弱的独子,但在剧郡的定义下,他仍需遵从此制度。这则故事既展现了王观的公仆精神,也从侧面反映了曹魏质任制度的完善。

钟会伐蜀时,魏国的质任制度也得到了体现。魏国的制度规定,凡是带兵出征的将领,都必须留下家属作为人质。这一制度在三国时期被普遍采用,东吴称之为“保质”,并为这些被作为人质的将领家属专门修建了居所,统一管理。蜀汉也有类似的制度,如刘备攻取东三郡时,申耽将妻儿送到成都作为人质。

质任制度作为汉末三国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在社会秩序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临时充当了律法的角色,有利于中央统治者控制地方,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它也是政治集团间斗争的手段,保障了割据势力兼并战争的胜利,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一。但随着国家逐渐走向统一,社会开始趋于稳定,质任制度赖以存在的许多基础开始消失。到了魏晋嬗代完成后,质任制度被公开废除。

这一残酷的制带有法家思想的深深烙印。在汉末三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质任制度在此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非常手段,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不人道的制度自然被历史所淘汰。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