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称“江陵城”,乃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早在纷争不断的东汉末年,荆州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尤为引人注目。
在著名的“隆中对”策略中,荆州被描绘为一个具有卓越战略地位的地方:“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其地利人和的优势使得它成为称霸的基石。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将荆州视为争夺天下的核心目标。曹操亦曾意图南征荆州,官渡之战后,虽因袁绍二子之争而暂时改变策略北上平定北方,但南征荆州的野心并未消减。
公元208年,曹操在基本平定北方后,挥军南下。此时的荆州新主刘琮在强大的曹军面前选择投降。这一事件促使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曹操,从而爆发了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荆州为三家分据,曹操占据南阳郡,孙权获得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则获得南部四郡。“刘备借荆州”的故事背后,实则隐藏着复杂的局势和人心。
刘表经营荆州长达十九年,其离世后的局势动荡,引发了刘备与孙权之间的联盟与对抗。刘表对刘备有托孤之望,这也为刘备在荆州的发展奠定了民意基础。当曹操南征荆州时,震动最大的并非刘备,而是孙权。因为荆州不仅是刘备的立足之地,更是孙权的门户。荆州的得失直接关系到东吴的安危。
关公守荆州期间,长达十年之久。关羽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智勇双全的才能,成功守住了荆州,为刘备的西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警示后人的历史典故。荆州的得失不仅关乎孙刘联盟的存亡,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三国最终的命运。
那么,荆州真的是刘备借来的吗?历史记载显示,刘表经营荆州多年,其离世后的局势复杂多变。刘备在荆州的立足并非单纯因为“借荆州”,更多的是因为他在荆州的民心基础以及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而孙权对荆州的重视亦不亚于刘备,因为荆州直接关系到东吴的安危。
荆州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其得失关乎各方的生死存亡。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对荆州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人力物力。而“借荆州”的故事背后,实则是一段复杂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插曲,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三国志鲁肃传》记载,鲁肃在得知刘表去世、二子不和的消息后,深知形势危急,因为刘备是天下枭雄,与曹操有隙,而刘表虽欲用刘备之力,但又忌其才能。鲁肃洞察到,若刘备与孙权结盟齐心,则应当安抚他们,共同对抗曹操。为此,他主动前往吊唁刘表之子,并慰劳军中人员,劝说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抵御曹操。这一举措表明,孙刘联盟的构想最初并非由刘备提出,而是由孙权与鲁肃共同谋划的。
鲁肃到达江陵时,才得知刘琮已经降曹,于是急忙赶往当阳长坂与刘备会面,成功劝说其放弃投奔苍梧太守吴巨的打算,转而前往夏口与孙权结盟。这一行动凸显了鲁肃的智谋与决断力。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刘备欲南渡长江时,鲁肃与他相见,传达孙权的旨意,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鲁肃认为江东的英豪都归附孙权,他拥有足够的实力和资源来成就一番事业。他建议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刘备在听了鲁肃的建议后大为欣喜,随即派遣诸葛亮随鲁肃前往拜见孙权,结成同盟。
从曹操南征荆州到鲁肃、诸葛亮相继奔走游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这一系列行动都显示出孙权渴望借助刘备占据荆州以对抗曹操的意图。此后爆发了赤壁之战,曹操最终失败,而刘备则成功占据荆州四郡。然而这并非借自孙权之手得到的,《三国志》等史料明确记载了这一点。尽管如此,《江表传》仍提及周瑜将南岸之地分给刘备作为暂时的安置之地。但刘备借用的仅仅是半个南郡而已。其目的仅仅是借用刘备之力来抵抗曹操而已。至于后世所传的刘备借整个荆州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三国志先主传》明确记载了在公元215年孙权欲得荆州时发生的冲突事件。最终引发了单刀赴会的情节。鲁肃在面对关羽时据理力争维护孙权的权益。而有人将单刀赴会误解为鲁肃单独赴会的情况是与《吴书》的记载混淆了。实际上二者时间并不相同。《吴书》中记载的鲁肃赴会是基于形势的需要主动寻求与关羽对话以解决纷争的事件与此赴会有所不同。后来由于曹操占据汉中迫使刘备让步划分荆州东部地区并归还部分领土结束了纷争和冲突使得孙刘联盟得以继续发展共同抵御曹魏的威胁至今仍然传颂着单刀赴会的英雄事迹以及这段历史的辉煌与教训意义深长久远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发展进程。《三国志先主传》与《三国志吴主传》中,记载了一段孙刘联盟的历史往事。当时,刘备因担忧失去益州,主动派使者求和。孙权在深思熟虑后,回应了刘备的和解意愿,双方重新确立了盟好。这次协议的结果是,刘备将长沙、江夏、桂阳以东的地区划归孙权,而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的地区则归刘备。此后,刘备得以安心回归,而曹公也已经回师。
这场借荆州的纷争至此落下帷幕。事实上,所谓的借荆州只是借得一隅之地,并非整个荆州。其初衷不过是政治联姻的手段,旨在将刘备作为孙权可利用的工具。这种联姻不仅涉及刘备,还包括孙权的妹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在刘琦病逝后,刘备被推举为荆州牧,孙权出于忌惮,便以联姻的方式巩固双方的关系。而当刘备进入益州时,孙权甚至企图通过迎娶太子来加强这种联姻。这种脆弱的联姻最终仍被孙权破坏。汉晋春秋记载:“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说法,实则只是后人的一种联想而已。在刘备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交给孙权后,双方已经互不相欠。此后,《吕蒙传》、《三国志》等史书中再无提及归还荆州之事。
遗憾的是,如果孙权不是贪念太重,吕蒙不是贪求战绩,如果东吴还重视同盟关系的话,他们是不会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的。但历史无法假设,东吴还是趁势偷袭了荆州,导致孙刘联盟破裂。即使后来诸葛亮努力修复联盟关系,也只是名义上的联盟而已。有句俗语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借荆州、还荆州都只是为背信弃义的行为找借口而已。无论关羽如何防备,只要孙刘同盟关系存在,只要东吴的野心不死,荆州早晚会失去。这是与小人相处必然受害的经验之谈。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与信义缺失的人相处需要格外小心。联盟和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一旦信任被背叛,任何防御措施都难以阻止损失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时,我们必须慎重选择合作伙伴,警惕那些缺乏诚信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遭受损失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