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吟,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她六岁吟咏,十岁作诗,喜好诗书琴画。2021年,出版首部诗文作品集《天是真的》。
陈雨吟气质典雅脱俗,眼神清澈。她的文笔舒卷有致、清气可掬,作品充满灵性却不失深度。她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揭示社会中存在的复杂的人性及各种矛盾,并委婉地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诗歌是最清醒的自由,这是她对自我的书写,也是对复杂而荒诞世界的反抗。
陈雨吟追求的本真状态,是一种贴近自然纯粹的状态。她厌恶虚伪狡诈的人性,追求内心的“本真”。她的一些作品充满着一种不可名状的真实的力量,那种直指荒谬麻木现象的勇气、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耐人寻味。
娴静温婉倾城貌,诗书琴画柳絮才,她用诗来点化生活,又把生活过成了诗。
采访:
问:你的新书书名《天是真的》,与“天真”有关,你所理解的天真是什么?
陈: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天真并不是无知、幼稚或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是一种纯粹而通透的状态。范仲淹有诗句:“大言出物表,本性还天真。”一个人经历过或是看见过世界黑暗面之后,他本性中依然保持着一份天真,这并不容易。
问:无论是从普世角度或是文学层面,诗歌都属于小众文学,你觉得小众有传播的意义吗?
陈:不能用商业标准来衡量文学的价值,也不能因小众来否定诗歌的意义。诗歌是小众的,但小众的共鸣同样重要。
问:你认为作为作家最应该具备的品质是什么?
陈:正直、同理心、勇敢。
问:你诗歌创作的风格?
陈:没有特定的风格。有人说,你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有人希望我写那些能博取眼球的诗;有人觉得我不怎么写爱情诗,谁会喜欢看?也有人觉得,应该写通俗易懂迎合大众的诗……我不喜欢哗众取宠。我写诗,从来没有把自己框定在一个框架中,也不按别人的要求来写作。这点也可以说是比较任性吧!
问:如果不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爱好,会不会意味着更小众?
陈:写作是作家在表达自己,书写自己的个性。而且不同人的文化底蕴、理解能力、审美阅历各不相同,也不可能去迎合所有人。
问:当今社会,特立独行会很辛苦,因为你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陈:大众常规化的声音,可能是多数人的某种选择,而这种选择忽略了少数人以及忽视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选择“特立独行”的前提是:拥有独立的精神内核。
问:如何应对来自外界的不理解和偏见?
陈:多丽丝·莱辛说:“当你自己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后,又何必去在乎别人以与众不同的眼光来看你。”你选择“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当然也必须承担别人对你“与众不同”的看法。但人不是活在他人口中的,不是活在别人的看法里。人是为自己而活的,要自己承受自己所选择的方式,你的小世界与他人无关。
问:你创作过一些描写人或人性的诗歌,你对人性有着怎样的看法?
陈: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反映人性。人性的复杂程度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汇表述,人类的复杂程度是超乎想象的。人是立体的多菱面的,对外展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面。
问:你觉得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是?
陈:我一直觉得相互尊重是所有关系维系的前提,无论是家庭关系、友谊关系或是其他情感关系。如果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没有最基础的尊重,我觉得这种关系是较脆弱与表面的,甚至有些时候是比较危险的。
问:相对而言,你更喜欢和什么样的人接触?
陈:内心清澈而真诚的人;博学多才却谦逊的人。
问:发现你在互联网上并不怎么活跃,有种不入世的状态,更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陈:一方面,我的性格不喜张扬,喜欢在文字里潜水的那种状态,不习惯把自己过多的展现给别人看,大家关注我的作品就好。另一方面,我习惯与人群与网络保持距离,这样能更好地避免盲从和保持自我独立性。
问:在这个热闹的世界,有浮躁也有安宁,你心中是怎样的状态呢?
陈:我心中的状态是亲近自然的。虽然我写的大多是现实题材的作品,但是瓦尔登湖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