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官方地位下的技术职务是否有发言权

初权杖:士兵如何成为小将的8

案例解析:糖葫芦现象

在大型的国有企业里,似乎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现象,就像“糖葫芦”那样层层叠叠。原本只负责一两个部门的副社长数量多达五六个。在这些副社长之上,还有处长、副处长等职位。每个职位都有其特定的职责范围,但这种现象导致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领导管理领导,下属只管理上级而非直接执行具体业务。这其实并非健康的管理结构,更像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社会地位需求而设置的职位。这种企业内的晋升路径过于单一,只有管理通道而没有专业的晋升通道。即便某些副社长在专业领域有深厚的造诣,他们依然需要承担管理者的职责。

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分为两条通道:一条是专业通道,专注于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另一条是管理通道,走向管理团队的位置。选择哪条路径往往基于个人的内在动机。是追求在专业领域的卓越成就还是希望对他人的成功产生影响?这种选择并非外界可以短期改变的,一旦错位,对个人和企业都会带来打击。

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有时候出于这种压力和对未来的预期,企业可能强行提拔那些在专业领域表现出色的员工到管理岗位。这种现象在很多企业中尤为普遍。被提拔的员工尽管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但由于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管理者的培训和锻炼,可能存在动机层面的不足,也就是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角色转变的意愿和准备。这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基因。只有个人内驱力或欲望发生转变才能真正适应新的角色和职责。企业和个人需要达成共识和沟通,确保个人动机与管理者角色相匹配。否则,不仅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还可能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生涯造成重大打击。企业在提拔员工时需要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对员工的深入了解,确保人岗匹配,让每个人在其专业领域发挥最大的价值。否则不仅可能导致人才的流失,还可能对企业造成双重损失。这样的双重通道职业发展路径并非简单的升职加薪问题而是关乎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重要决策问题。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打破了过去的单一局面,建立了多渠道的职业发展路径。一个专业的个人贡献者,如今有机会成为公司乃至行业的专家,甚至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和科学家。

以技术公司为例,他们设立了世界科学家、国家科学家、集团科学家、地区科学家等多个层级,以认可专业人士在不同层面上的卓越成就。为了激励这些杰出的个人贡献者,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包括研发人员、预算等。这样的制度不仅赋予了个人头衔和地位的提升,也带来了薪酬的增长,从而长期保持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积极性。

目前,许多企业采用了员工职业发展的双轨制,即除了管理职位外,还设立了专业领域的发展渠道。这种双通道的理念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和推崇,旨在让每位员工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尽管这一理念在口号上喊得响亮,但在实际运行中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何双通道难以落地实施呢?这其中涉及到官本位的思想影响。在中国社会文化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观念:只有成为管理者才能真正掌握资源、获得社会地位和薪酬提升。这种价值观深入人心,使得许多人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更倾向于追求管理职位而非专业领域的深入发展。

尽管现在社会在逐渐改变这种价值观,但传统的观念仍然难以彻底改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推动人岗匹配的双通道发展就显得尤为困难。真正能够坚持自己专业道路,不在乎是否担任管理职务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屈服于社会的压力,选择更符合社会价值观的道路。

要想真正实现双通道的职业发展路径,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和更新。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