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类药物引发水肿之谜?
一位阿姨走进药学门诊咨询关于她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后的身体反应。在日常中,她仅需服用一片即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的130/80mmHg,然而冬季因天气寒冷,血压上升,需增加至两片。但服用两片后,她的小腿和脚踝却出现了水肿,这是为何呢?
氨氯地平属于“地平”类降压药物,这类药物的一个常见不良反应便是水肿。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扩张动脉血管来降低血压,但对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作用并不显著,从而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导致下肢水肿。
水肿的情况通常如何呢?
1. 常发生于下肢、足部及踝关节,有一个明显的规律:早晨时症状较轻,随着一天的活动,下午时症状加重。
2. 剂量依赖性:研究表明,大剂量使用“地平”类药物的水肿风险是小剂量的2-3倍。
3. 药物差异:氨氯地平是由左旋氨氯地平和右旋氨氯地平按1:1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其中左旋氨氯地平主要承担降压作用,而右旋氨氯地平虽无降压效果,但更容易引发水肿、潮红等不良反应。相较于左旋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的水肿风险稍高。
临床上,有些患者因液体负荷过重导致组织水肿,如肾病综合征,这类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来改善水肿。“地平”类引起的水肿并非液体负荷导致,因此使用利尿剂往往无法改善。面对氨氯地平导致的水肿,我们如何应对呢?
对于大多数水肿症状不太严重的患者,持续用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可能会逐渐耐受。平时避免长时间站立,可抬高腿部,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对于严重水肿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降压方案:
1. 减少剂量:像那位阿姨所描述的,夏季减少剂量后,水肿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2. 更换降压药物:可以选择水肿风险较小的左旋氨氯地平片。
3. 加用其他降压药物:“沙坦”类或“普利”类药物可以与“地平”类药物联合使用,以改善其引发的水肿。这是因为后两者除了能扩张小动脉外,还能扩张小静脉。
重要提示:
1. 调整降压方案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
2. 在家自行监测血压并记录下来,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3. 定期返院复查,服药期间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关于用药的任何问题,请随时咨询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