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踏上慢跑之旅时,需要注意呼吸与步伐的协调。对于长距离跑步,比如超过1600公尺的慢跑,有一种推荐的呼吸方式:每跑三步,呼吸一次。这种节奏不仅有助于调节肺部功能,还能确保身体在运动中获取足够的氧气。
在跑步过程中,人体对氧气的需求会增加。仅仅依赖鼻子进行呼吸可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这时,呼吸肌会自然地加强活动,加快呼吸频率,以提升肺部的通气量。但长时间这样,呼吸肌可能会迅速疲劳,影响氧气的供应。为了更好地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人们通常会适当地张开嘴巴进行辅助呼吸。
研究表明,通过口腔的辅助,肺的通气量可以从80L/min增加到173L/min。这种呼吸方式的改变不仅增加了氧气的供应,而且由于呼吸频率相对较慢,还能延迟呼吸肌疲劳的发生。通过口腔呼吸还有助于散发运动中产生的热量。但在严冬跑步时,为了避免吸入过多的冷空气对呼吸道和肺部造成刺激,不要张太大的嘴。
至于慢跑的姿势,同样需要关注。上肢应保持放松,下肢富有弹性,这样能有效防止受伤。慢跑的姿势不必像专业运动员那样严谨,主要是要保持轻松的状态,以不感到吃力的速度进行锻炼。放松肩膀,避免紧绷胸部。自然地摆动手臂,配合两三步一呼吸的节奏,这样有助于调节肺功能。
身体应自然前倾,但幅度不宜过大。过多的前倾会增加背部肌肉的负担,而后仰则会导致胸腹部肌肉过度紧张。在跑步过程中,躯干应避免大幅度的左右摇晃或上下波动。自然地引导臀部向前摆动,并注意臀部的转动和放松。
腿和膝盖的前摆需要自然矫正,避免抬起。侧向动作很容易导致膝关节损伤。小腿不应推得太远,以避免跟腱因过度应力而拉伤。在着地时,要注意小腿肌肉和跟腱的缓冲作用,让前脚轻轻着地。这样,我们就能在享受慢跑的有效地保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