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精心呵护的孩子仍会贫血?这是让妈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从小到大,我们把孩子视为宝贝,为他们准备了各种营养品,饮食上也下足了功夫,但为何他们仍会遭遇贫血的困扰呢?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贫血的征兆并未被我们及时发现,导致病情逐渐加重。那么,孩子出现哪些迹象时,可能是贫血的预警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目录:
幼儿贫血的饮食良方
孩子贫血的表现信号
解析孩子贫血的成因
儿童缺铁背后的健康隐患
婴儿贫血初探
幼儿贫血的饮食良方:
当宝宝出现贫血症状时,妈妈们不必过于惊慌。多数小儿贫血是由于营养不良所致,症状可能包括面色苍白、容易疲劳、抵抗力降低等。这里有一些营养食谱供妈妈们参考:
1. 红枣花生煲:将干红枣、花生米和红糖一起煮至枣熟半烂,每日早晚食用。
2. 芝麻粥:将黑芝麻研粉,与大米同煮,加红糖分次食用。
3. 猪肝羹:煮猪肝汤时加入豆豉、葱白调味,再搭配鸡蛋食用。
4. 猪皮红枣羹:猪皮与红枣同煮,分次随量佐餐食用。
5. 菠菜粥:大米煮至烂后加入烫过的菠菜,再煮5分钟即可。
6. 乌鸡汤:用雄乌鸡炖汤,连汤带肉分次服用。
孩子贫血的表现信号:
1. 蹲下起身时头晕眼花:这是贫血人群常见的问题。如果孩子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应注意让孩子补充生血食物,如红枣等富含铁元素的水果。动物内脏也是不错的选择。
2. 食欲减退:贫血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食欲减退现象,因为消化系统受到缺氧的影响。此时父母要留意孩子是否有可能贫血。如果孩子食欲下降还同时伴有下蹲起立时头晕的话,需要及时关注。
3. 营养不良症状:长时间贫血的孩子会出现脸色发黄、浑身无力等症状。父母需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仅仅大补特补可能治标不治本。
4. 精神不振皮肤发黄:贫血的孩子常常精神不佳、容易困倦。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气色,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解析孩子贫血的成因:
虽然家长们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营养,但宝宝为何还会贫血呢?专家指出,婴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较高,而铁缺乏的情况更为普遍。主要是因为宝宝生长发育迅速,铁元素供应不足导致的。科学合理的补铁对宝宝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儿童缺铁背后的健康隐患:
小宝贝的最初几年,生长速度犹如破竹之势,因此对铁的需求也尤为迫切。如果孩子在胎儿期铁的储备不足,或者辅食的摄入未能跟上其迅猛的生长速度,那么他们很容易遭遇缺铁性贫血的挑战。营养专家戴家振对此有着深入的理解。
现今的准妈妈们对营养十分重视,但有时候,她们过于关注蛋白质的摄入,却忽视了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如果妈妈在孕期就存在缺铁性贫血,那么宝宝自然也会面临铁储备不足的风险,特别是早产儿、双胎或多胎的宝宝,他们更容易因为先天的铁储备不足而遭受贫血的困扰。
对于足月的正常宝宝,他们体内的铁储备以及从母乳或配方奶中摄取的铁,通常能满足前6个月的需求。但在这之后,我们必须通过辅食为他们补充丰富的铁质。辅食添加的不及时或不当,往往是导致6-12个月婴儿缺铁或贫血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我们也观察到,宝宝贫血的发生率在6个月后明显增加。
也有少数宝宝因疾病导致贫血,如隐形出血疾病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贫血的主要原因还是前两种情况。戴家振强调。
当宝宝面临缺铁性贫血的困扰时,他们的表现可能包括口腔黏膜苍白、体力差、易疲乏、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生长发育缓慢等。长期缺铁还可能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运动、免疫等各种功能,甚至带来认知功能损害等问题。肠道在缺铁时,还可能增加对铅、镉等有害重金属的吸收,引发更多问题。
要预防缺铁性贫血,最直观的方法就是食补。对于小宝宝来说,母乳或配方奶中的铁基本能满足前6个月的需求,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辅食进行补充。戴家振为此给出了一个阶梯式的补铁方案。而对于缺铁对婴幼儿智力的长期损害,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孙云霞也表达了强调。她指出,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缺铁会对他们的智力发育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婴幼儿缺铁高发与他们的特殊的铁摄入方式有关。如果孕妇在孕期就缺铁,或者宝宝是早产儿、低体重儿,那么宝宝就无法获取足够的铁储备。出生后4个月至1岁的宝宝最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妈妈们需要特别留心并及时给宝宝补铁。婴儿贫血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症状,长期贫血会影响心脏功能和智力发育。大多数婴儿贫血是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的婴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容易疲劳、抵抗力低等症状。营养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小红血球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贫血。其中以缺铁性贫血最为普遍,尤其好发于婴幼儿和育龄妇女。在我国,近40%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缺铁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人体内铁的需求量在迅速增长,而相对地,摄入的铁量却显得不足。这种情况常见于婴幼儿群体。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重迅速增加,对铁的需求也随之激增。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内体重就会翻倍,到1岁时更是会增加至3倍。大约从4个月到6个月开始,婴幼儿从母体中储备的铁质已经消耗殆尽。如果仅靠铁含量较低的母乳来喂养,很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而对于育龄妇女来说,妊娠和哺乳期间对铁的需求急剧上升,加之妊娠期的消化功能紊乱可能会影响铁的摄入和吸收,使得她们也极易遭受贫血的困扰。
我们还会遇到铁吸收障碍导致的慢性贫血。动物性食品中的铁可以直接以卟啉铁的形式被人体吸收,吸收率相对较高。非血红色素铁的吸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胃肠道的溶解度等。这些因素都可能阻碍铁质的吸收。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贫血。这种情况是由于维生素B12及叶酸的摄入与吸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维生素B12和叶酸在核酸代谢中扮演着辅酶的角色。一旦缺乏这两种营养素,就会导致代谢障碍,影响原始红血球的成熟。这种情况常见于那些未加或少加辅助食品、单纯依赖母乳喂养或淀粉喂养的婴儿,以及反复感染或消化功能紊乱的儿童。维生素B12的缺乏不仅会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还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而叶酸的缺乏除了导致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外,还可能引发舌炎、口炎性腹泻等健康问题。
缺铁的原因多种多样,了解并重视这些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贫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