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称为雪口病或白念菌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口腔疾病。在口腔黏膜上形成白色斑膜,多发于婴幼儿群体。其背后的主要病因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当婴儿出现营养不良或体质虚弱时,这种真菌就会乘机入侵。让我们深入了解鹅口疮的鉴别方法以及日常护理等方面。
目录
鹅口疮患者的饮食要注意什么
鹅口疮鉴别方法
鹅口疮的病因
浅谈鹅口疮的日常护理
鹅口疮的危害究竟有哪些
鹅口疮患者的饮食要注意什么呢?
鹅口疮的成因与胎中伏热、心脾积热等有关。患病婴幼儿的乳母需忌口辛辣香燥、动火的食物,如烟酒、大蒜、胡椒等,以防热毒经母乳传入婴儿体内,加剧病情。乳母在哺乳期也应避免过量使用抗生素。当发现婴儿出现发热、痴呆等症状时,应暂时避免给予过多的奶糖、巧克力或粗糙食物,而应多给予米汤、果汁等。乳母需多吃新鲜蔬果,同时注意婴儿的饮食调整。
鹅口疮鉴别方法
鉴别鹅口疮与普口疮,可以通过观察口腔内疮疡的分布及颜色来初步判断。鹅口疮的白斑通常散布在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可融合成片,周围有红晕。为了进一步排除残留奶块的可能性,可以尝试用温水蘸棉签擦拭口腔内的疮疡或斑块。结合宝宝的饮食和身体状况,可以进一步判断。例如,鹅口疮多见于体质虚弱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宝宝,而普通口疮则多与饮食热气或先前感冒有关。
鹅口疮的病因
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其为卵圆形芽生酵母样菌。这种病菌在培养基、组织中和分泌物中都能产生假菌丝。白色念珠菌的毒性与类型与其致病力有密切关系。宿主的防御功能也是鹅口疮发生的重要因素。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等也能消化并杀灭白色念珠菌。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如营养不良或体质虚弱,这种真菌就能乘机入侵,导致鹅口疮的发生。
三、药物及其他因素对机体防御机制的影响
药物的使用,特别是皮质类固醇激素(SH)的滥用,往往会引发机体内部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导致念珠菌感染的出现。SH这类药物能够削弱网织内皮系统的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抗体形成,从而降低了机体对外部病原的防御能力。这些药物还会增强真菌的活动能力,增强其毒性。免疫抑制剂和抗代谢药物也有类似的效应,这些都会影响真菌的生长与扩散。
四、鹅口疮的日常护理:温馨指南
当宝宝遭遇鹅口疮的困扰时,作为新妈妈,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家庭护理:
1. 涂抹药物:使用百分之二的苏打水清洗宝宝患处后,用制霉菌素的甘油进行涂抹。每日坚持3-5次,大多数轻症宝宝涂药2-3次即可痊愈。
2. 乳房清洁:鹅口疮可通过霉菌传播,所以在喂奶前,新妈妈应该用温开水清洗乳头,保持卫生。人工喂养的家长则要注意奶瓶和奶嘴的消毒。
3. 口腔清洁:喂奶后,可以给宝宝喂些温开水以清洁口腔,阻止霉菌生长。但切勿用棉签或纱布过于用力地擦拭宝宝娇嫩的口腔黏膜。
4. 控制喂奶时间:遭遇鹅口疮的宝宝,喂奶时间不宜过长,每次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并尽量避免使用安抚奶嘴。
五、鹅口疮的危害揭示
鹅口疮,这一小儿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其危害不容忽视。它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例如,感染扁桃体引发炎症,甚至进一步影响咽喉,引发更严重的疾病。鹅口疮会让宝宝的口腔不适,导致他们拒绝进食,影响营养吸收。更甚者,在喂食时的哭闹可能导致食物呛入,有生命危险。对于鹅口疮的预防与护理,家长需格外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