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尤其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心悸。尽管心律失常对日常生活可能影响不大,但它对身心健康仍有一定影响。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心律失常的病因。
目录:
一、心律失常患者不宜乘飞机的情况
二、心律失常患者如何掌握脉搏测定时间
三、哪些人易患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一、心律失常患者不宜乘飞机的情况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飞机起飞时的超重影响,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再加上空中气压低,易出现轻度缺氧。这些对于健康人来说可能只是轻微不适,但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尤其是心脏代偿能力差的人,可能引发缺血、缺氧症状,导致病情加重。在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的情况下,心律失常患者不宜选择航空旅行。具体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是否适合乘机需要医生的评估。
二、心律失常患者如何掌握脉搏测定时间
正常人的脉搏频率与年龄相关。新生儿到成人,脉搏频率逐渐降低。测定脉搏时,应用食指和中指轻压在手腕浅表动脉上,以能清楚感到搏动为宜。通常数脉搏半分钟即可,脉搏数乘以2即为1分钟的脉搏次数。对于脉搏短绌的病人,应由两人同时测量。
三、哪些人易患心律失常
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心律失常,但某些人群的风险更高。例如,患有严重心脏病的人,因为心肌传导系统和心肌本身可能受损,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感冒患者、运动员、老年人、情绪激动的人以及患有贫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也易患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律失常
从儿时的窦性心律不齐到青春期的蓬勃朝气,再到成年后的稳定,心律失常的表现似乎与年龄息息相关。窦性心律不齐,在儿童和青年时期宛如常客,但随着岁月的流转,到了成年期便渐渐退去,步入老年后,它又如约而至。
另一方面,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更多地发生在稚嫩的童年阶段,而后天性慢性房室传导阻滞则更多地出现在成年人的生活中。过早搏动在婴幼儿期是罕见的,但到了成年期却变得极为常见,仿佛成为了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特别对于孕妇而言,心律失常的出现更像是一场内环境的变革。从胎儿的生长、内分泌的改变、子宫的增大到代谢的增高,孕妇的血容量、血流动力学和心脏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到了妊娠中后期,循环血容量甚至会增加50%,这无疑加剧了心脏的负担。心脏需要加大马力,增加心搏量,满足身体的需求,有时这会导致心肌的轻微肥厚。
虽然大部分女性能够胜任妊娠给心脏带来的挑战,即使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情况,也通常是安全的,无需特殊处理。对于那些已有心脏病史的女性来说,妊娠的过程可能会使心功能减退甚至恶化,引发心力衰竭,这是孕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哪些心脏病患者不适合妊娠呢?病情较重的患者,心功能在3级以上或曾经有过心力衰竭的病史;年龄大于35岁,心脏病史较长且心功能代偿能力差的患者;风湿性心脏病伴有肺动脉高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风湿活动期或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活动性心肌炎患者;严重的、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未纠正或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以及心脏病合并有肾炎或重度结核的患者。这些患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慎重考虑妊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