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当病情发展严重时可明显升高。
胆囊造影 慢性胆囊炎时胆囊收缩功能受损,胆囊充盈不明显。查看全文请点这里
胆囊炎是一种令人痛苦的疾病,了解有关其的常识并多注意细节是远离和治愈的关键。那么,胆囊炎患者该如何调整饮食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目录:
一、常见病因
二、饮食调整
三、症状解析
四、检查项目概览
五、胆囊炎与胆石症的区别
一、常见病因:
胆囊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胆石梗阻胆道,胆汁浓缩成分改变刺激胆粘膜引发炎症。胰液反流、各种细菌感染以及胆汁郁积也是其主要成因。长期伏案工作、活动少的人,胆汁排泄不畅也可能引发此病。
二、饮食调整:
1. 少量多餐:刺激胆道分泌胆汁,保持畅通,有利于炎性物质引流。
2. 禁忌刺激性食物和强烈调味品,如辣椒、咖喱等。注意卫生,防止肠道寄生虫和细菌感染。
3. 控制脂肪摄入,避免暴饮暴食,以防胆绞痛发作。急性发作期应禁食,静脉补给营养;缓解后可逐渐给予低脂饮食。慢性胆囊炎应保证充足热能,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适量脂肪,丰富维生素。
三、症状解析:
急性胆囊炎常见症状为右上腹痛、腹肌紧张、发热伴恶心呕吐等。慢性胆囊炎症状体征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等。
四、检查项目概览:
主要包括肝胆B超、胆囊镜、静脉胆道造影等。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检查有助于诊断。胆囊造影可观察胆囊收缩功能。
探索胆囊炎与胆石症的奥秘
胆囊炎和胆石症在中老年人中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达28%。胆石症常常引发胆囊炎,而胆囊炎也可能导致胆石症,两者紧密相关,经常同时发生。
从西医角度看,胆囊炎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胆石梗阻胆道,导致胆汁淤积、浓缩,成分改变,刺激胆粘膜,引发炎症。有时,胰液反流进入胆道,被胆汁激活的胰消化酶也可能侵蚀胆壁,引起急性胆囊炎。各种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的感染,或者病原菌自血流进入胆囊,甚至蛔虫携带肠内细菌钻入胆道,都可能引发胆囊炎。
对于胆石症,胆汁淤积、胆道感染、胆固醇代谢失调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胆石的形成。长期伏案工作、活动少的人,由于压迫胆管,使胆汁排泄不畅,也可能在胆囊内滞留、浓缩、沉积成石。
中医则认为病因包括七情所伤、气滞血瘀、饮食不节、细菌感染、湿热熏蒸、蛔入胆道等。
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包括右上腹撑胀疼痛,体位改变和呼吸时疼痛加剧,右肩或后背部出现放射性疼痛,还可能出现高热、寒颤、恶心、呕吐等。慢性胆囊炎则常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钝痛,伴有恶心、腹胀及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剧。
胆石症的表现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密切相关。如果结石嵌入并阻塞胆囊管,可能引起胆绞痛,表现为中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疼痛,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黄疸和高热。但也有症状不典型的“无疼性胆石”。
当胆囊炎并发胆石症,结石嵌顿时,可能引起胆囊穿孔、腹膜炎、中毒性休克或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胆囊炎胆石症还可能加重或诱发冠心病、炎等疾病。对胆囊炎的调治要及时且重要。
在防治上,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消石通便为原则。中成药“胆石散”具有解痉止疼、消炎、溶石、排石的效能。对于结石嵌顿、绞痛反复发作、胆囊穿孔引起的腹膜炎等情况,需要应用抗菌素治疗,并考虑手术切除。
预防方面,建议注意清淡饮食,避免油腻和炸、烤食物。保持大便畅通也很重要。要改变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多走动、多运动。保持心胸宽阔、心情舒畅也是关键。让我们一起努力,远离胆囊炎与胆石症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