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之路
当我们面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一疾病时,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首要任务。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疾病的初期为其带来护理与治疗的曙光。而在治疗过程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注意事项也需我们高度重视。
对于患者而言,在严重出血的情况下,一般治疗应着重于休息,避免外伤,使用止血药物以及局部止血措施。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患者需要严格卧床。
糖皮质激素通常被选为首选治疗方案。其作用机制包括减少PAIg抗原抗体反应的产生和减少、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减轻出血症状、刺激造血和血小板释放到外周血。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初始剂量通常为泼尼松30-60mg/d。若病情严重,可采用等效塞米松或甲泼尼龙进行静脉滴注。当血小板计数升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时,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应逐渐减少,最后以5-mg/d的剂量持续治疗3-6个月。
脾切除是另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日常维持量大于30mg、存在糖皮质激素禁忌症以及51Cr扫描显示脾区放射指数增加的患者。
免疫抑制剂治疗虽不应作为首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糖皮质激素或脾切除疗效差、存在禁忌症以及希望提高疗效或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时,可考虑使用。长春新碱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外,还能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也在难治性ITP治疗中有所应用。
达那唑是一种合成雄激素,与糖皮质激素协同作用,其机制涉及免疫调节和抗雌激素。应急治疗适用于血小板极低、严重或广泛出血、疑似颅内出血以及即将进行手术或分娩的患者。
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和努力。由于血液系统的复杂性,这一疾病的恢复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发现更好的治疗方法。希望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能早日找到攻克这一疾病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