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睡的少是失眠吗教你正确区别睡得少喝失眠

心理生理性失眠,从其持续时间上可分为暂时性与持久性两种类型。短暂性的失眠,持续时间不超过三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曾体验过。这种睡眠减少被视为正常人的少睡,往往无需药物治疗即可自愈。

当失眠持续时间超过三周,与周围环境建立起条件反射时,便转化为持久性心理生理性失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眠症。失眠症是睡眠不良素质与习得性失眠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这类失眠者的失眠往往起源于某次生活事件,开始只是短暂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附加了习得性因素,如对睡眠不足的过度担忧。特别是到了晚上,担心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这使得生理上的警醒程度逐渐升高。越是努力尝试入睡,往往越是没有睡意。

长时间下来,晚上上床本身成为了一种高度警醒的条件刺激,致使失眠状况固定下来。正常人的少睡与这种失眠有着本质区别。正常人在某些情况下,如早起的需要、夜晚的应急事件或娱乐消遣,可能会暂时减少睡眠。但这种应激事件一旦结束,对睡眠的需求便会自然、迫切地回归。

正常人的少睡并不等同于失眠症。患有失眠症的人的失眠,往往伴随着各种心理因素,如过去的、现在的或预期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可能是正面的(引起愉快、兴奋),也可能是负面的(引起痛苦、压抑)。失眠症患者的痛苦程度相较于其他如躯体疾病、精神障碍引起的失眠要轻。

由于心理生理性失眠的持续化与失眠条件行为的形成密切相关,心理及行为治疗对这类失眠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长期服用不仅无效,还可能导致药物依赖。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偶尔出现入睡困难,甚至通宵不眠。这些失眠可能是真正的失眠,但也可以被视为正常人的少睡。因为这些都只是短暂的“症状”,并不构成真正的失眠症。只有在失眠持续时间较长、伴随多种躯体和心理症状、并且影响日常生活时,才应被诊断为失眠症。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