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明末抗清名将,生于风云变幻的弘光元年(1645年)。当时,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尽管史可法率领守城将士奋力抵抗,但因实力悬殊,城池最终被清军攻破。
领军进攻的是爱新觉罗·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称为十王,清初八大之一,具有世袭罔替的爵位。其率领的十万清军与史可法的数千兵马形成鲜明对比,胜败早已注定。史可法并未放弃,他深知虽然战争可能失败,但汉人的气节不能丢。
在扬州城即将失守之际,史可法焦急地要求增兵,然而却��海滨音信。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他誓与扬州城共存亡。最终,史可法与守城将士们英勇牺牲。
扬州城破后,爱新觉罗·多铎纵容其军队烧杀抢掠,造成了至少80万人死亡。由于清军入关后的政治策略,这一事件在史书上几乎没有记载。书籍被销毁,知情人遭受厄运,使得这段历史几乎被遗忘。
孙中山先生历经艰辛才将这些历史带回中国,他希望年轻人记住这些历史仇恨,以推动革命事业。如今,虽然距离这场黑暗的时光已经过去373年,但史可法的事迹仍然流传下来。作为民族英雄,他受到后人的尊崇。
史可法的忠诚和英勇赢得了南明朝廷的赞誉,被谥为“忠靖”。清帝也追谥他为“忠正”。这位人物实在难得,其品格令人钦佩。
那场血腥的“扬州十日”屠城事件使得整个扬州尸骨堆积如山。由于史可法的遗体在夏季难以辨认,一年后,他的义子史德威以袍笏招魂,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每当人们提起这段历史时,都会深深感叹史可法的英勇与牺牲精神。这位真正的民族英雄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