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驾”——一场危险的无声驾车旅程
某个深夜,太原的刘先生驾驶一辆丰田越野车行驶在涧河路上。当行至龙城小区门口时,因为躲避从小区内突然驶出的一辆车,不慎撞上了小区门前的石柱,车辆前保险杠严重受损。幸运的是,没有人在事故中受伤。事后得知,刘先生因患重感冒,饭后服用了感冒和止痛药物,药物的困倦效应使他无法及时做出反应。
“药驾”,这个看似陌生的词汇,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所谓“药驾”,是指驾驶者在服用某些药物后驾车出行。不同于酒驾的是,药物对驾驶者的影响往往是隐蔽且不易被察觉的。有些药物在服用后会导致视力模糊、听力减退、反应迟钝等,使驾驶者处于危险的状态。医生提醒广大车主,服药后尽量少开车。
刘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世界上有很多药物都可能影响驾驶者的安全驾驶能力。如感冒药、消炎药中的阿司匹林、安乃静、扑热息痛等,甚至包括一些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的药物、催眠药物、有恶心呕吐反应或变态反应的药物、止痛类药物、兴奋剂、治疗癫痫的药物以及抗高血压药物等。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驾驶者出现困倦、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市中心医院的徐医生强调:“驾驶人在服用这些药物后是绝对不能开车的!”对于那些必须服用的药物但又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市民应该在上车前4小时尽量不要服用,或者服药后休息6小时再开车。对于易产生嗜睡的药物,最好在睡前半小时服用。对于一些必须服用的药物且已知会有不良反应的,上车前最好减半量服用,等休息时再补足全量。
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夜晚,刘先生的经历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认识到“药驾”同样具有极大的危险性。我们应该关注药物对我们身体的影响,谨慎驾驶,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