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社区主任王女士的献血故事令人动容。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她累计献血达惊人的1600毫升,当她的丈夫急需血液时,却遭遇了血站的“拒绝”。这种拒绝并非无理,而是在血液资源紧张情况下的“互助献血”规定。但王女士的年龄已超过献血年限,这起用血纠纷引发了轩然大波。最终,温州市中心血站的站长和副站长因此事引咎辞职。
在大众眼中,血站站长陈筱华似乎很委屈。他表示服从温州市卫生局党委的决定,但在他看来,个人在此事上并无过失。实际上,按照规章制度,温州血站的行为并无不妥之处。为何在急需用血时,曾经的献血者却感到被欺骗?这背后是否反映出在宣传无偿献血时,血站的工作有所不足?采血时大力宣传献血有益,而关于互助献血的细节却被略提或不提,作为血站主要负责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温州市卫生局对此事件表示,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他们认为这仅是个案,强调大多数血站工作人员为抢救病人生命提供了宝贵的血源保障。服务态度往往成为医疗事故的导火线。类似哈尔滨医科大杀医事件,医生未能理解患者的辛苦。同理,血站工作人员是否也未能理解温州献血功臣长达十年、累计1600毫升献血的心情?作为医院主要负责人,手下员工态度恶劣,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这起风波对血站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温州中心血站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平时管理手段不足、宣传无偿献血工作被动等问题被暴露无遗。作为血站的一二把手,站长和副站长难辞其咎。更令人担忧的是,这起事件已经伤害了无偿献血者的感情,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无偿献血事业的公信度造成了损害。我们需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态度和服务质量,确保医疗事业更加人性化、高效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