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令人关注且复杂的疾病,它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活跃在医学研究的舞台之上。它常常表现为全身青紫和呼吸增快等症状,并伴随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这一难题一直是医学领域不断和研究的热点。
在这个领域里,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全国新生儿学组组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杜立中、徐雪峰等专家组成的团队已经深耕两年有余。他们通过动物模型实验,勇敢地向这一难题发起了挑战,并成功揭示了表观遗传机制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相关的论文也已经在《高血压杂志》、《高血压研究》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公开发表。
那么,什么是表观遗传呢?简单来说,它是指在基因组中除了DNA和RNA序列之外,还存在其他调控基因信息的方式。这些方式并不会改变基因的序列,而是通过修饰基因、控制基因及蛋白质的功能和特性等方式去影响基因变化的现象。杜立中等人的研究便是试图从上游的基因表达过程入手,解读相关基因的表观遗传信息。他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环节的调控,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研究发现,母亲在怀孕时受到缺氧、使用消炎药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引起胎儿相关基因的表观遗传性变化,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杜立中解释道,如果把人类基因比作无法改变的“密码”,那么除了这个“密码”之外,似乎还有另一些因素在影响着基因的表达。这些因素的影响力会因为环境、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些因素的运作机制是什么呢?在何种情况下会发挥作用?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些都是表观遗传学所要的未知领域。更令人兴奋的是,表观遗传过程具有可逆性,这为前期干预治疗提供了可能。期待未来基因能拥有一双“慧眼”,自行抵抗疾病的入侵,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