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尤其是野外,虫儿飞舞,生机勃勃。一些昆虫的叮咬不仅令人难受,还可能传播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近日,广州出现了四例疑似恙虫病病例,其中两例不幸离世,他们曾共同在公园游玩。这个消息让人们开始关注外出安全,也让人们回想起另一种危险的小虫——蜱虫。
随着夏季的到来,蜱虫的活动期也随之开启,武汉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4月至10月是蜱虫活跃期。如果在野外活动后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那么,一旦被蜱虫叮咬,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千万不要用力拉扯或抠下来。蜱虫叮咬时会释放一种剂,让人毫无察觉。它们吸血后会变得很大,这时才会被发现。蜱虫体上可能携带传染性病原体,受到刺激后会更加深入地叮咬。
如果被蜱虫叮咬,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其放松或死亡。然后用尖头镊子取出,或者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让其自行退出。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进行局部消毒,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即使从疫区回来的人员未发现有蜱叮咬,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应警惕蜱传疾病。
对于如何预防蜱虫叮咬,专家建议,到野外时要穿紧口长裤长袖,喷涂驱蚊液。在山上游玩时,要穿光滑的长袖衣服,防止蜱虫从衣服的缝隙进入身体。避免在草木密集的地方长时间坐卧。
那么如何识别蜱虫呢?蜱虫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吸饱血膨胀后,形状如同蓖麻子。它俗称壁虱、扁虱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等。
面对夏季的虫类威胁,我们要保持警惕,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叮咬。如果不幸被叮咬,要正确处理,及时就医。我们也要了解蜱虫的特点,更好地防范和识别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