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唐朝的斜封官是什么官职?主要是干什

今日,风趣网带您深入了解唐朝官制与那些背后的故事。阅读之际,让我们一同探寻古代政治中的微妙之处。

在唐朝,官员的任命有着严格的等级与程序。那些被中书、门下两省册封的官员,被视为正规途径的官员,享有相应的地位和尊重。除此之外,还有皇帝直接册封的官员,这些被称为斜封官。在封建社会中,皇帝的权力无疑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为何斜封官却常常被人看不起呢?

唐朝时期,有一位名臣刘祎之,因政治观点与武则天不合,被冠以罪名赐死。在他受审之前,说出了一句流传于唐史的名言:“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这里的凤阁鸾台,即是中书和门下两省的别称。刘祎之这句话意味着,只有经过中书、门下两省联合发出的诏令才具有合法性。

那么,为何一道诏令会有如此大的重要性呢?这还要从唐朝的三省制度说起。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中央权力集中在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则负责复核。这两个省份虽然人员不多,但却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皇帝作为国家的元首,需要就国家大事发表意见,但在出具诏敕的过程中,他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皇帝只需在中书省起草好的诏书后画上一个大大的“敕”字,这个“敕”字代表了长官对属下的命令,或是长辈对晚辈的训诫。但要想成为正式的诏令,这份诏书还需经过门下省的审核。门下省的官员会仔细审核诏书的文辞是否妥当,以及是否与国家法律相冲突。只有经过这一道道审核的诏书,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诏敕。

那么,官员的任免权又归谁呢?六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决定,而五品以上及六品以下的清要职位则由皇帝和宰相共同商议决定。吏部在决定官员任用问题上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科举考试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真正的官职还需要经过铨选考试。经过这一系列的选拔和审核流程后,候选人才能被正式任命为官员。

在武则天执政初期,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她曾打破常规,越过中书门下擅自封官。虽然这些做法受到了朝中老臣的抵制,但武则天终究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她明白制度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当她稳固帝位后,便不再私自封官。中宗继位后却未能完全杜绝这一漏洞,时常出于私心越过中书门下自行封官。但由于没有武则天的魄力,这些私自封官的行为并不敢张扬,封官诏敕上的“敕”字甚至用墨笔写成,黄纸封袋也故意打斜封合。

唐朝的官制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博弈,以及制度的重要性。皇帝虽为天下之尊,但在册封官员的过程中仍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这些规则和流程不仅体现了古代政治的严谨性,也揭示了权力与制度之间的微妙关系。一瞥间,那种斜封墨敕的诏敕显现,尚书省即刻领悟,这是皇帝的私旨,往往也会以某种方式加以承认。这些由皇帝私下册封的官职,被称为斜封官。那些未经过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同样归属此列。也正因为此,斜封官在官场中的地位略显卑微。

那么,斜封官的存在,又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呢?这让我们明白了唐朝政治制度的精细与复杂。

中书省负责草拟诏敕,门下省则掌管批驳事宜,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这三个部门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甚至有时能与皇权相抗衡,有效地防止了国家走向专制。我们常言的旧社会是封建专制社会,这一说法在唐朝并不适用,真正的专制现象出现在明清时期。

如同所有的制度,唐朝的制度也存在漏洞。一旦遇到强势的皇帝,如武则天,制度上的缺口便容易被撕开。古人缺乏动态管理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思维,使得这些由强势皇帝开启的缺口难以弥补。唐中宗时期册封的斜封官,到睿宗时期依然引发混乱,直到玄宗时期才得以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人的法治观念十分强烈。

如今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实际上,这种法治精神在唐朝已有体现。法治的核心精神是对制度的敬畏。尽管唐中宗可以利用墨敕斜封这一制度上的缺口,但他并不敢堂堂正正地将未经中书门下批驳的诏敕送到尚书省。他只能做记号,期望尚书省能够马虎执行。刘祎之的那句“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也被唐朝人所认同。这体现了唐朝人对制度的尊重和畏惧。

我们也要明白,再完善的制度,也需要制度执行人的坚决意志。

如果人们的意识不到位,不能及时堵塞制度运行过程中的漏洞和缺口,再好的制度也难免成为一纸空文。我们在欣赏和钦佩唐朝精细的政治制度的也要认识到人的因素在制度执行中的重要性。只有制度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