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儒家为何主张刑不上大夫?为什么要区

在我国古代,多数朝代都尊崇儒家思想,使得恪守儒家理念的人备受尊敬,甚至士大夫在犯错时也能免受严酷刑罚。

“刑不上大夫”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经典主张。这一主张在历史上曾被作为儒家阶级利益维护者和保守派的证据,受到过激烈的批判。至今,仍有人认为法家的“一断于法”思想追求平等、进步,而儒家的“刑不上大夫”则意味着法律面前的不平等,显得落后甚至反动。

从常规角度看,“刑不上大夫”的确暗示了大夫与普通人之间的某种区别待遇,这也是这一主张被看作儒家特权思想的重要原因。历史的复杂性使得对某一思想和主张的评价需要考虑具体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的观察角度。从“刑不上大夫”提出的时代和其在历史中的作用来看,这一主张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对文明和宽容的司法实践以及政治生态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们将“刑不上大夫”中的“上”解释为“在……之上”,这意味着刑罚并不针对有大夫身份的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这种解释使得儒家的这一主张与法家的“一断于法”思想相契合,似乎为儒家的观点。这种解释缺乏历史实际佐证。

实际上,“刑不上大夫”中的“上”字意为“加于”或“施于”。人们之所以认为这一主张意味着法律面前的不平等,是因为将“刑”理解为现代的法律制裁,并认为这种理解没有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刑不上大夫”意味着大夫不受法律制裁,即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种理解是有问题的。即使在今天,刑罚与法律制裁并不等同,在儒家提出这一主张的时代更是如此。

当时的“刑”具有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肉刑,包括墨、劓、剕、宫、大辟等残酷刑罚。还包括笞刑等体罚。受刑还意味着遭受刑吏狱卒的人身羞辱,彻底剥夺人的尊严。综合这三种情况,从司法角度看,“刑”意味着苛酷和野蛮。

以历史实例为证,某开国功臣曾被投入监狱,出狱后他深感狱吏之贵远超其想象,这反映了当时司法实践的残酷性。著名的政论家曾就此事件上书皇帝,对“刑不上大夫”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实际上,这一主张的提出者贾谊不仅从司法的角度看待问题,还从政治生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大夫”本身是政治人物,因此“刑不上大夫”对于降低政治斗争的残酷程度、改善政治生态具有积极作用。

在现代社会,除了死刑,肉刑、笞刑等体罚已被废除,对罪犯的人身羞辱也被法律所禁止。即使在某些国家仍保留体罚刑如鞭刑,也会受到国际人权组织的批评。如今,“刑不上大夫”,更意味着“刑不上庶人”。

据《论语》记载,一位学生被任命为法官前向曾子求教。曾子强调法官应理解百姓犯罪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失道,并主张轻刑。荀子也主张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宁可让有罪的人侥幸逃脱也不应滥施刑罚伤害无辜。儒家的轻刑与慎刑观点对古代中国司法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法家的“一断于法”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追求平等,但实际上是一种平等的残酷。如果上层人物都能受到这种残酷的对待,那么底层人民的命运可想而知。儒家的“刑不上大夫”并非完全意味着法律的不平等,而是强调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慎刑、轻刑,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公正性。在文革的狂潮中,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如狂风骤雨,其中对“刑不上大夫”这一主张的攻击尤为激烈。那时,似乎整个国家都在倡导一种全新的理念:“刑上大夫”。这一理念的实践却让人深思。

当国家的开国元勋,那些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的巨人们,都遭受了造反派们的肉体惩罚,被拳打脚踢,甚至遭受更为严厉的体罚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时代,真的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光明吗?在这样的背景下,“刑上大夫”的时代真的可能是一个好时代吗?

答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当一个社会的精英、领导者都受到身体上的伤害,他们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时,这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又从何谈起呢?“刑上大夫”的理念,虽然在理论上可能体现出一种平等的精神,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对开国元勋个人的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破坏。

那个时代的疯狂,让我们痛心疾首。无论是开国元勋还是普通百姓,他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和无序。这样的时代,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好时代。因为在一个真正的好的时代里,应该尊重每一位公民的权益,无论他们的地位如何,都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

“刑上大夫”的时代并非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时代。我们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说,这是一个好时代。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与黑暗。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以此为鉴,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而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向光明,走向希望。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