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华夏大地上一个显赫的王朝崛起,它就是宋朝。继宋朝之后的朝代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寇凖。他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后来成为北宋的政治家和诗人。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世界,深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
寇凖,字平仲,生于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十九岁时,寇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的才华和正直赢得了皇帝和百姓的赞誉。
寇凖的一生历经多个岗位,从大理评事到成安县令,再到工部、兵部任职,甚至担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他与参知政事一同出任宰相。当时,契丹南下犯宋,他力主真宗亲征,稳定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和平协议。因宫廷权力斗争,他被排挤,多次被贬谪,最终病逝于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寇凖被追赠中书令,立神道碑,复爵莱国公。他被称为忠愍,后世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他的事迹和品质被后人广泛传颂。
寇凖的家族背景深厚,他的远祖曾在西周武王时期担任重要职务。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官员,被封为国公。寇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写出优秀的诗篇。步入仕途后,他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
有一次,寇凖在殿前奏事时大胆进谏,忠言逆耳,宋太宗生气地离开龙座。但寇凖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其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后,宋太宗对寇凖的勇气和智慧大加赞赏。
淳化初年,寇凖揭露了一起受贿案的不公之处,为受害者祖吉伸张正义。他还劝帝立储,解决了一直困扰宋太宗的难题。他的忠诚和正直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百姓的尊敬。
除了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现,寇凖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七绝诗韵味十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寇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事迹和品质将永载史册。他的聪明才智、勇敢正直、忠诚担当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他的故事不仅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扇窗口,更是我们学习榜样、传承优秀文化的宝贵资源。宋太宗当时正患足疾,召见寇凖查看伤情后,深情地询问:“你怎么现在才回京?”话语间流露出过意不去的遗憾。接着,宋太宗转向寇凖,询问关于皇太子人选的问题。寇凖早已洞悉宋太宗的意图,对于立谁为皇太子,他心中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但他并未直接回答。
寇凖回答道:“选择天下之主,非小事也,不可与后宫、宦官商议,亦不可听由近臣谋划。应选择者立之。”宋太宗听后默然良久,屏退左右之人,轻声问道:“襄王如何?”寇凖心中暗喜,对曰:“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担此重任,那便请定夺。”次日,宋太宗便宣布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最终立为皇太子。
随着宋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归来,京城百姓纷纷涌上街头,争看皇太子,人群中有人高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听到这一称呼,心中不悦,向寇凖询问:“太子将置我于何地?”寇凖连连拜贺,安抚道:“陛下所选皇储深得民心,乃国家之福。”宋太宗听后豁然开朗,与寇凖对饮,大醉而罢。自此之后,宋太宗更加倚重寇凖。
有人献通天犀给宋太宗,宋太宗命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凖。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此时寇凖任尚书工部侍郎。宋真宗一直想让寇凖担任宰相,但担心他性格刚直,难以独自担当此任。
随着辽国的频繁骚扰边境,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在高阳关大败宋军,俘虏了宋将康保裔。咸平六年(1003年),辽军再次入侵高阳关,副都部署王继忠被俘降辽。这两次战争给北宋朝廷带来了极大的震动。景德元年,边境告急文书频传,辽军大规模入侵的消息令人震惊。
八月,参知政事毕士安向宋真宗推荐寇凖为相,称他“天资忠义,能断大事;志身殉国,秉道嫉邪”。随后,寇凖与毕士安同日拜相。当辽军南下进攻时,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多数人心惶惶。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提议迁都成都。而寇凖坚决主张抵抗。他明白迁都之议出自王钦若等人之手,却假装不知情。他对宋真宗说:“谁策划了这个逃跑计策?他的罪该杀。现在陛下英明威武,如果亲自领兵出征或出奇兵扰乱敌人计划,敌人自然会退却。”寇凖成功阻止了妥协派的逃跑主张。为了消除王钦若对宋真宗的影响,寇凖将他调到天雄军前线防辽兵。
寇凖派遣探子侦察前线情况,根据敌情制定了一套抗敌方略。他强调指出应调集大军驻守关键位置、招募民兵深入敌后、激励士气以及宋真宗亲临前线的重要性。他还积极备战组织农民中的优秀青年并加以训练以发展民兵队伍同时收购军粮充实军资。
十月当辽兵攻下祁州并向东南推进时事实摆在面前只有坚决抗敌才是出路。怯弱的宋真宗在寇凞的督促下终于决定亲征。尽管统治集团内部仍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甚至当时的宰相毕士安也抱病声称太白星白天出现对大臣不祥不愿随驾北征但在寇凞的坚持下宋真宗起驾北上亲自指挥抗敌最终取得了胜利。在历史的洪流中,北宋王朝面临了一场关乎国运的危机。辽国的铁骑大举入侵,边境烽火连天,形势万分危急。在这个关键时刻,宋真宗却产生了动摇之心,臣僚中的意见纷纷扬扬,不少人主张避敌锋芒,向南转移。宰相寇凖却如同磐石般坚定,他深知军心民心和“取威决胜”的军事法则的重要性,于是在大敌压境之际,他提醒真宗只能进尺、不可退寸。他的坚定立场得到了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的全力支持。
宋真宗的车驾最终北行到达澶州。辽军已逼近北城附近,而真宗却犹豫不决,只愿在南城驻扎。寇凖力主渡河,面对真宗的迟疑,他与高琼共同商议,决心促使真宗做出决断。寇凖以国家厚恩激励高琼,而高琼则以军人家国情怀回应,二人一同去见真宗。他们的对话让真宗意识到了抗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紧张的战斗氛围中,各地军民英勇抗敌,辽军的嚣张气焰逐渐减弱。特别是真宗亲临北城时,辽军先锋萧挞览在城下被宋将张环射杀,这一事件极大地动摇了契丹军心。辽国太后及大丞相耶律隆运意识到在战场上难以取得优势,于是转而寻求与北宋议和,希望在谈判桌上获得补偿。
寇凖始终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他对议和持反对态度。真宗更倾向于议和,这使得妥协派势力大增。他们攻击寇凖拥兵自重,甚至无端指责他。尽管在这样的攻击下,寇凖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终于,在妥协派的策划下,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这一盟约使宋辽边境恢复了和平,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寇凖在此过程中的功绩却给他带来了不测之祸。他的功重如山,真宗对他的敬重引起了妥协派官僚的嫉恨。
王钦若这个妥协派首领对寇凖恨之入骨。他趁机对真宗进行误导,称寇凖的功绩实际上是城下之盟的耻辱。他还用作比喻,将寇凖比作赌徒的“孤注”,暗示真宗在澶州时处于危险境地。这一番话让真宗对寇凖产生了冷淡之情。
寇凖作为宰相,选拔人才不讲门第,喜欢进用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一做法使他成为了王钦若等人的眼中钉。最终,在王钦若等人的攻击下,寇凖被免去相职,贬到陕州做知州。
尽管遭遇贬谪,寇凖并未因此消沉。他在河南、陕西等地做了多年的地方官,继续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历史上一段传颂千古的佳话。丁谓与王钦若,两位擅长奉迎的高手,为了博得宋真宗的宠爱和信任,他们大搞迷信活动,伪造“天书”,编造祥瑞之事,粉饰太平,迷惑视听。宋真宗晚年卧病在床,越发迷信和糊涂,对丁谓和王钦若几乎言听计从。
在天禧三年(1019年),形势发生了变化。丁谓巧妙邀请寇凖回朝再次担任宰相。丁谓此举别有用心。当时,无论从资历还是声望来看,丁谓并不具备担任宰相的资格。他以参知政事的身份邀请寇凖回朝,企图借助寇凖的声望来增强自己的权力。这一点,局外人看得清清楚楚。寇凖的一位门生曾诚恳地劝他,称病不出是最佳策略,而再次出任宰相则是下策。然而耿直的寇凖没有听从劝阻,毅然赴京上任。
丁谓对寇凖施展了两套阴谋。起初,他试图将寇凖拉入自己的阵营。在一次宴会上,当寇凖的胡须沾上菜汤时,丁谓立刻起身为他擦拭。然而寇凖并未领情,反而因丁谓的行为失态而严厉训斥他,指责他违背了大臣的礼节。丁谓恼羞成怒,发誓要报复寇凖。
宋真宗患风湿病后,刘皇后开始干预朝政,凡事都询问丁谓的意见。丁谓误国害民,许多资深重臣如寇凖等人纷纷上奏,建议选择正直的大臣来辅佐太子监国。寇凖特别指出丁谓和钱惟演是奸佞之人,无法辅佐少主。这实际上是对刘皇后预政和丁谓专权的反对。病中的宋真宗也意识到了丁谓专权的严重性,批准了寇凖等人的建议。寇凖秘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令,准备与杨亿一起辅政。
刘皇后是四川人,其亲属仗势犯法。宋真宗为了维护刘皇后的颜面,下诏赦免。然而寇凖坚决反对,认为必须依法处理。刘皇后与寇凖结下仇怨。不料,寇凖与杨亿密谋太子监国之事被泄露,刘皇后先下手为强,罢免了寇凖的职务。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与丁谓有私怨的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恢复寇凖的宰相职务。然而这一计划被出卖,丁谓连夜采取措施,周怀政被捕后自杀。丁谓试图趁机置寇凖于死地,诬告他参与密谋。虽然寇凖未被判死罪,但被逐出京城。
寇凖被贬职的消息据说是丁谓背着宋真宗干的。据记载,当宋真宗卧病不知时,问及为何多日未见寇凖,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寇凖离京那天,大臣们因害怕丁谓而不敢送行。他在雷州的日子里,除了处理少量政务外,主要是读经释书、写字会友。他的平易近人和毫无权贵之态赢得了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敬仰。
然而天圣元年(1023年),寇凖在雷州因病离世。他的离世引发了许多人的哀痛和怀念。仁宗皇帝后来为寇凖昭雪,恢复了他的职务并赠予中书令、谥号忠愍。皇祐元年(1049年),仁宗又亲自为寇凖撰写碑文并亲笔题写“旌忠”二字以示纪念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一生贡献与遭遇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