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迷奇闻网带大家中山靖王的故事,或许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据史书记载,“涿郡,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刘备,这位创业初期的草鞋小贩,身份并不简单,他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每当他介绍自己时,总会强调这一身份。那么,为何一个出身皇室王族的后裔会落到如此境地呢?让我们从源头——中山靖王刘胜的故事。
刘胜是历史上著名的享乐王爷,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奢华。从他墓中发掘出的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和金缕玉衣,都是他的日常用品,可见其生活之奢侈。后世读书人多半瞧不起他,其他宗亲也常对他进行嘲讽。刘胜真的只是一个愚蠢的王爷吗?
汉武帝时期,为了对抗匈奴,曾多次倾全国之力进行战争。大规模战争导致后防空虚,若有内乱,后果不堪设想。藩王势力强大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头疼的问题。为了保障对抗匈奴,必须解决藩镇问题。强行削藩也容易引起反弹。汉武帝借鉴了前人的经验,采用了刚柔并济的手段进行削藩。他先是借助淮南王谋反一事,以强硬手段镇压叛乱,然后趁热打铁打压关联诸侯及相关成员。同时采纳了朝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永久消除藩镇势力。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允许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原本诸侯的封地都是交给嫡长子继承的,但推恩令一下达,就意味着诸侯的所有儿子都有继承权,每个儿子都能分到土地。这样一来,诸侯的领地越来越少。在这一系列雷霆手段之下,中山靖王刘胜除了喝酒玩乐之外,还疯狂生孩子。很多人认为刘胜的这些行为是他的本性。《资治通鉴》记载的一件事让人重新审视他的形象。在推恩令实施前,汉武帝曾设置众多限制藩王的政策。有一次刘胜与其他诸侯王去朝见汉武帝,在酒席上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他引述古代典故劝诫汉武帝不要过于听从朝臣的谬言而忽视自己的血亲。这就是著名的《闻乐对》。刘胜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汉武帝,显示出他的城府之深。
刘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了解弟弟汉武帝的性情并顺应其变化。他走的是晚年的萧何的路子。当年萧何为了打消高祖的顾忌,在晚年也逐渐纵情声色表现出对权力的淡漠从而保全了自己。刘胜每天过得优哉游哉从未遭受到任何打击不仅与他的心性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弟弟的了解和预见性。他早就为自己设立了人设并且从未崩塌。这样的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中山靖王的深谋远虑。刘胜的智慧:在汉武帝推恩令中的自保全策
当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后,刘胜对朝廷的意图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明白,推恩令的实施,实际上是为了削弱诸侯的势力,使皇权得以集中。面对这样的局势,刘胜没有选择抵抗,而是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他积极配合刘彻的每一项政策,当朝廷要求削藩时,他表面上不务正业,而当推恩令实施,鼓励生育时,他则疯狂地生育,共计120个儿子。这样一来,他的封地被子女们瓜分,变得越来越小,从而减少了汉武帝对他的戒心。刘胜以此策略,巧妙地让自己在朝廷中变得无足轻重,得以在权力争斗中保全自己。
他的这种做法,在其他诸侯看来可能显得过于消极甚至自甘堕落,但刘胜有着自己的无奈和智谋。他清楚自己的地位、才华、谋略都与刘彻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他选择了避免出头,避免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他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因此他从不追求过多的权力,只希望能保全自身。
有人批评刘胜没有为子孙争取到政治地位,认为他没有尽到责任。刘胜却认为在动荡的时期,保命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命在,谈何地位与前途?他清楚地预见到了那些过于追求权力的诸侯最终很难保全自己。他选择了看似消极实则智慧的选择。
刘胜的这种做法看似是对子孙的不负责任,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深谋远虑的保护。虽然中山国的地盘在刘胜的操作下越来越小,但他的子孙却因此得以延续。刘备虽因推恩令而陷入困境,但他却没有因此灰心丧气。相反,他召集众人创业,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成就非凡。
汉昭烈皇帝刘备,虽出身贫寒,却扛起了“兴复汉室”的大旗。与那些过于追求权力的诸侯不同,刘备以及他的先祖刘胜都明白生存的重要性。当汉武帝的天下分崩离析时,那些曾被讥讽的刘胜子孙却成了拯救大汉江山的英雄。这是不是一种深刻的讽刺呢?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刘胜的智慧和远见。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汉武帝的推恩令中保全了自己和子孙的安全。他的做法告诉我们,有时候放弃一些表面的东西,保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