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早贪黑的古代上班族
在古人的生活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这种节律不仅体现在百姓的生活中,同样也适用于古代的公务员们。对于古代的上班族来说,早晨的起床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东方破晓,鸡鸣之际,便是他们开始一天工作的时刻。
古代的上班时间,与现代的“打卡”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清晨的5点到7点被称为“卯时”,正是古代公务员们上班点名的时间,因此有了“点卯”一词。
想象一下,古代的大臣们在凌晨时分就要赶往皇宫,等待早朝的召开。他们的实际起床时间往往比卯时还要早得多。那时,上早朝的大臣们要在凌晨3点左右抵达午门,等待接下来的繁琐仪式。尽管有些亲王和官员能享受到特殊的待遇,比如有点灯引导,但大多数官员却要在黑暗中行走,相遇时甚至无法辨认对方。这种现象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官员们起早贪黑的工作状态。
二、古代上班的考勤与惩罚
对于古代上班族来说,上朝不仅意味着点名,更是关乎职业生涯的重要时刻。为了检验官员们的身份,防止有人冒充,古人发明了一种记名牌——门籍。这是一种长二尺、竹制的记名牌,上面记录着有资格上朝的官员们的姓名、年龄、体貌特征等信息。在早朝时,这些信息将被用于查验官员们的真伪。“门籍”也起到了点名册的作用,因病请假者会在名字下标注“病”字。
在古代社会,“清、慎、勤”是为官的基本原则。其中,“勤”是最容易考核的。如果官员在点名环节中无故旷工或迟到,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唐律疏议》和《大明律》等法律文献都有明确规定,旷工或迟到的官员将受到笞刑、杖责等惩罚,甚至有可能丢掉官职。这些规定展现了古代对官员出勤率的重视。
三、古代上班的“早饭”挑战
对于参加早朝的官员来说,点名后他们便进入自己的朝班,准备参加会议。与现代的会议不同,古代朝班并没有在地上标注姓名,这导致站错队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尊卑有序的古代社会,站错位置被视为“乱班”,会受到严厉的弹劾和惩罚。
古代官员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早饭问题。由于早朝的时间很早,官员们往往没有时间在家吃早餐。在漫长的会议期间,他们必须忍受饥饿,这对于现代上班族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这也展现了古代官员们为了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古代的上班族们起早贪黑地工作,面临着严格的考勤制度和惩罚措施。他们不仅要应对早起上班的挑战,还要在会议中保持谨慎和尊重。这些经历展现了古代官员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尽管时代变迁,但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在王朝的早晨,早朝的时间因议题的多少而有所变化,但绝不会像电视剧中那样“有本早奏、无本退朝”般轻松。实际的早朝会在辰时结束,也就是早晨的七点到九点,而随后,官员们并不能松懈。
从唐朝开始,官员们在结束早朝后,会享用一顿特别的早餐——朝食。但这并非是一顿轻松的饭局。在皇宫里用餐,必须遵守严格的规矩。任何行为的不检点都可能导致被参劾,甚至丢掉官职,所以这顿早饭并不“好吃”。
古代的“上班族”起个大早,上过早朝,吃完宫廷的早饭,时间便来到中午。但这仅仅是他们一天工作的开始。他们需要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坐班,处理日常公务。不同于现代的“早九晚五”,他们在下午三点就可以下班。
以白居易的《晚归早出》为例,“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描述了古代官员的工作状态。虽然下午三点多下班,但并非所有官员都能回家。像现在的机关单位,古代也需要留人值夜班。这是因为皇帝和百官白天所做的决策,需要连夜加工成公文,下发到各地。
清朝的毕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曾被称为“最幸运的状元”。在殿试前一天晚上,他替同事值班,偶然得到一份关于边疆屯田的奏折。而第二天的殿试考题正是就此问题展开论述。毕沅因之准备充分,一举成为状元。
古代的“上班族”,尽管身居高位,但他们面对的制度和处罚更加严苛无情。他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且必须严格遵守规定,否则就可能面临处罚。通过毕沅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多付出、多努力、多吃亏,总会有回报。
古代的“上班族”们,他们的生活状态并不轻松。他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面对严格的制度和处罚。相比于现代的职场人,他们可能更加辛苦。只要努力付出,总会有回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个道理都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