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风趣网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编的步伐,进入这些故事的奇妙世界。
自古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正是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信仰和对命运的期待。这些诗句的产生,也侧面展示了科举制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作用,使得许多寒门子弟有机会实现人生的跨越。
两宋时期,科举制度的繁荣和发达,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据统计,两宋共享国祚320年,共开科118榜,录取人数超过11万,这一数字是唐及五代录取总人数的十倍之多。即使在后来的元明清各代,也无法与宋代的录取人数相提并论。
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历史中,宋代无疑是一个巅峰。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与政治家,可以说,这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高峰。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文明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提及宋代的科举制度,我们不禁要与其他时代进行对比,以凸显其特点。科举制虽然基本定型,但在宋代之前,考试并非一考定终身,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其中,“行卷”与“公荐”尤为重要。“行卷”是考生在考试前将自己的作品递送给达官显贵,以求推荐;而“公荐”则是公卿大夫向主考官推荐人才。
在唐代,这种制度使得许多出身寒微的才子因为无法获得推荐而屡试不第。这种社会氛围和制度下,寒门难出贵子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宋代的科举制度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生们需要逐级通过考试,才能最终实现鲤鱼跃龙门。解试是在各州郡、开封府进行的考试,合格者方可参加礼部组织的全国性考试,即省试。省试结束后,就进入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通过者即可直接授官,成为天子门生。
之所以说宋代是“寒门出贵子”的时期,就在于其公平性。宋代社会崇尚知识,尊重读书人,使得乞丐、孤儿、书童皆可凭借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例如张雍、汪藻等人,他们出身贫寒,但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最终官至高位。
在宋代,更有许多励志的故事令人感动。如那位两岁失怙的孩子,为了学习寄居在寺庙中昼夜苦学,最终高中进士官至副宰相。还有欧阳修的童年经历以及他的书童汪淑的故事更是令人钦佩。据统计,宋代布衣入仕者占比高达55.12%,其中官至一到三品者占比53.67%,到了北宋末年更是达到64.44%。这一数字远超过唐朝寒素子弟的录取率。
那么,宋代的科举制度到底有何特点和环境?首先是以儒立国,整个社会崇尚知识尊重读书人;其次是科举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出身贵贱皆可应试;第三废除推荐制度以成绩定去留;第四完善考试制度严防营私舞弊;第五试题灵活多样重视考生的个人见解及致用能力。这些特点和环境共同构成了宋代“寒门出贵子”的社会现象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在历史的演进中,宋代科举制度的卓越贡献显得尤为突出。这是一个在制度层面赋予了考生巨大公平的时代,它的举措,如扩大录取名额,让无数士子有了跨越阶层的可能。要知道,那时的北宋,每年的平均录取人数高达约360人,远超其他时代。这不仅在数量上彰显了其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更在实质上推动了社会的流动与进步。
更令人钦佩的是,宋代不仅为士子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更从制度上确保了他们的前途发展。一旦登第,即可被授予官职,而且升迁途径更为快速,这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士子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有动力投入科举的竞赛之中。这样的制度设计,无疑是当时社会公正的有力保障。
只有制度上的保障还不足以让每一位学子真正感受到公平。起点的不平等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那么,宋代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答案就在于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宋代,“义学”与“义庄”的兴起,无疑为那些寒门学子带来了生机。它们不仅提供了经济支持,更为他们铺设了通往知识的道路。官办学校与书院也为贫寒子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并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于那些踏上进京赶考之路的贫寒子弟,更是通过发放“公券”的方式,让他们能够在公家驿站免费食宿,这无疑是对他们极大的支持与帮助。
这一系列的措施和保障制度,使得宋代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够实现“寒门出贵子”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力量得到了充分展现,制度的公正与公平也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而这种社会氛围的形成,无疑是与当时社会的重视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公平的理念密切相关的。而这种理念的形成与延续,更是推动了宋代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我们不难看出,宋代的辉煌成就与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分不开的。而这种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寒门子弟与官宦、富家子弟之间的起点鸿沟,使得寒门子弟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实现阶层的跨越。